左 政,管遵信
(1.云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康复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2.云南中医中药研究院,云南 昆明650223)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为临床常见病、好发病,总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0% ~24%,尤以青春期男女多发,本病多发于面部、前胸及后背部皮脂腺分泌较多的部位,临床上表现为炎症性丘疹、黑头粉刺、继发性脓疱或结节等,少数病人由于治疗不当后期会形成萎缩性或增生性瘢痕,病程长久而缓慢。笔者自2010 年以来,采用自血穴位注射配合在大椎放血治疗痤疮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0 年4 月至2013 年5 月云南省中医医院门诊及管遵信医馆痤疮患者60 例,按照就诊年月日与门诊号相加的和取尾数,对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其中,观察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15.3 ~39.4 岁;病程1.6 ~8.7 年。对照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13.5 ~40.2 岁;病程1.7 ~9.7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参照《临床皮肤病学》[1]诊断标准定为:多发于青年男女,好发于颜面及胸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皮损多为毛囊性丘疹皮损为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和疤痕,伴有皮脂性溢出,呈慢性进行。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4 ~41 岁;③治疗前1 月内未服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内服药物,1 周内未服用过其他相关治疗药物或采用相关治疗方法者;④本人及其家属同意参加本项目者。
①妊娠或者哺乳期的妇女;②化学物质或药物所致的痤疮;③近1 周内采用过自血穴位注射加放血治疗本病;④合并有心血管、脑、肝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精神病患者;⑤年龄小于12岁或42 岁以上者;⑥治疗期间因工作受强烈日晒或紫外线照射者;⑦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自血穴位注射配合放血治疗。
自血穴位注射[2]:取穴:Ⅰ组:双侧足三里、三阴交;Ⅱ组:双侧曲池、肺俞。选用5 ml 一次性注射器,肘部内侧及自血穴位注射注射区域皮肤常规消毒,抽取肘正中静脉血4 ml,选取其中一组穴位,持注射器将针头迅速刺入穴位,通过提插手法有针感后将抽取的静脉血迅速注入,每次每穴位注射射1 ml,每次注射一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周注射2 次,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日,进行下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操作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进行,避免感染。
放血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取大椎穴,常规消毒后,用20 ml 注射器针头或大三棱针点刺三针,然后用火罐拔于大椎穴,待出血停止时取下火罐(一般出血量为3 ~5 ml),再清洁消毒放血部位。每周放血1 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日,进行下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操作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进行,保持放血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只给予口服四环素(昆明振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3020444)治疗,每次750 mg(3 片),每日3次,5 日为一疗程,2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服药期间禁食辛辣食品、避免强烈日晒或紫外线照射。
临床治愈:皮损消退≥95%,偶有少数新起的皮疹;显效:95% >皮损消退≥70%,新起皮疹少于5 个;有效:70% >皮损消退率≥50%,新起皮疹少于10 个;无效:皮损消退率<50%,或反见增多者。
检查指标:睾酮(T)、雌二醇(E2)。
检测方法:所有病人在治疗前、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后置于-20℃冰箱保存待检。血清睾酮、雌二醇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试剂盒(Testosterone Estradiol&RIAKit)由天津九鼎医学生物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进行。
采用SPSS1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组间疗效比较及动态疗效分析,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 作为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3.4.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两组显效率比较,χ2=5.38,P <0.05,总有效率比较,χ2=3.58,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在显效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患者血清睾酮(T)、雌二醇(E2)水平变化比较 见表2。在观察组中经统计学处理血清睾酮值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 <0.05),睾酮/雌二醇值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雌二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中睾酮、雌二醇以及睾酮/雌二醇值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睾酮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睾酮(T)、雌二醇(E2)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睾酮(T)、雌二醇(E2)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 <0.05;与对照组比较,2)P <0.05。
T/E2观察组30 治疗前组别 例数 时间 T(nmol/L) E2(nmol/L)1.84 ±0.45 0.45 ±0.78 4.38 ±1.24治疗后 1.52 ±0.231)2) 0.47 ±0.11 3.58 ±2.011)对照组30 治疗前 1.97 ±0.68 0.49 ±0.47 4.82 ±1.63治疗后1.84 ±0.54 0.51 ±0.07 4.59 ±5.12
痤疮是青春期多见的一种慢性、毛囊炎症性皮肤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目前,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及机理较为复杂,并认为性激素水平及对皮脂腺的调控异常、皮脂腺过度角化、毛囊内微生物、炎症损害及免疫应答、遗传及心理因素等都参与了痤疮的整个发病过程。有学者认为,本病与性激素水平改变有密切关系[4]。并认为痤疮患者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与长期过度紧张刺激垂体-肾上腺轴,导致肾上腺源雄激素分泌增多有关[5]。故内分泌的变化,尤其性激素变化是主要发病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痤疮持续发作与性激素中的睾酮持续升高有关[6]。本研究发现,观察组通过自血穴位注射配合大椎放血治疗后,睾酮水平有所下降,与治疗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睾酮/雌二醇值治疗前后也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睾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通过自血穴位注射配合大椎放血治疗降低了睾酮水平、减少皮脂腺分泌,从而改善了皮肤状态。其机理可能与该疗法降低了痤疮患者血清睾酮含量、提高了雌激素水平有关。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隶属于中医的“肺风粉刺”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素体肺热偏盛,加之饮食不节、肺胃湿热、复感风邪而致气血凝塞,热郁于肌肤而发病。此外,冲任不调也可致肌肤疏泄功能失调而发为痤疮。根据中医“菀陈则除之”、“热者寒之”的治则,中医治疗以清热凉血、消痤养颜为主。本研究中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位,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足三阴经都与外生殖器有关,取该穴有调理冲任之效;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合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足三里助脾胃而清利湿热;曲池为大肠经穴位,是全身退热之要穴,大肠与肺相表里,肺俞是肺的背俞穴,肺主皮毛,可清泄肺热以利肌肤,刺络放血可排出瘀血等病理产物,而痤疮多为肺热所致,故取两穴清肺热、凉血,主治皮肤病。自血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经络理论为核心,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自身血液进行穴位注射的疗法[7]。自血经穴位注射后在穴位处存留较长时间,使针感持久刺激,可增强与延续穴位的治疗作用,通过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来治疗疾病,同时血液缓慢吸收产生的脱敏作用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紊乱,降低机体的敏感性,增强体内的微循环,促进皮肤的代谢,提高皮肤的脱敏性及对病邪的耐受性[8]。
刺络拔罐法是刺络放血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疗法。《内经》提出“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的刺血原则,说明刺络拔罐可排出瘀血等病理产物以祛毒,从而达到疏经通络的作用。现代研究也认为:刺络拨罐时,由于血液的排出和局部的温热作用,可改善组织微循环和神经营养功能,降低局部毛细血管渗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加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有利于消散炎症[9]。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是全身退热之要穴,故泻大椎穴可起到疏泄阳邪、泻热解毒及消肿止痒的作用。自血穴位注射配合大椎放血既有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平衡内分泌的作用,又可清泄肺热、凉血,共凑清热凉血、消痤养颜之功效。本研究采用自血穴位注射配合放血治疗痤疮治愈率、总有效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人体内分泌和改善血液循环状态而实现。并且,自血配合放血疗法避免了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发扬了中医针灸治病的特色和优势,安全可靠,疗效肯定,是临床治疗痤疮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1] 赵辨. 临床皮肤病学[M]. 3 版. 南京:江苏科技学术出版社,2001:936
[2] 左政,姜云武.自血疗法配合小剂量四环素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2):28-29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295
[4] 王建琴,曾仁山,唐绍生,等. 女性寻常型痤疮患者黄体期八项性激素和皮质醇水平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4):264
[5] GouldenV,Clark SM,Cunliffe WJ.Postadolescentacnea review of clinical feature[J].Br JDermatol,1997,3(6):66
[6] 王建琴,曾仁山,唐绍生,等. 迟发性或持久性女性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14(1):8-9
[7] 王旭东,蔡金钟.自血穴位注射疗法临床发展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6):44-47
[8] 左政,姜云武. 自血穴位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指标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3):24-26
[9] 丁晶,郭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初起患者意识状态影响的临床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1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