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为平,王 轩,于致顺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临床中肌筋膜炎的疼痛、僵硬、酸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精神、睡眠,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本研究通过针刺、电鍉针罐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对镇痛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中选择合适的疗法提供依据。
60 例患者均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门诊,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针刺组(A组)、电鍉针罐组(B 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Ⅰ级,无痛或稍不适,活动自如,无汗或微汗;Ⅱ级,轻微疼痛,可以忍受,可以合作,出微汗;Ⅲ级,中等疼痛,难以忍受,焦躁不宁,合作欠佳,出汗伴肢冷;Ⅳ级,重度疼痛,不能忍受,叫嚷不安,出汗伴肢冷。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 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有关疼痛型疾病的诊断并且VAS疼痛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者。
①疼痛合并有水肿,皮肤过敏、溃疡和造血系统等疾病者;②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疼痛分级为Ⅳ级或不能确分级者;⑤不符合纳入标准,不能配合治疗影响疗效者。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根据疼痛部位所在的经络选取治疗疼痛的经验穴,两组均取:肩井、大椎、背部膀胱经穴、委中、委阳、悬钟、秩边、昆仑、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阿是穴:首先要确定疼痛的部位,并检查疼痛的中心点,在最敏感的部位取穴;用电鍉针罐时选取便于抽吸的部位。
针刺组(A 组):患者取俯卧位,针刺前,常规消毒,使用规格为0.35 ×40 mm 安迪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得气后10 min,行平补平泻手法,均匀捻针15 s,频率为120 次/min,每秒2 转,常规留针20 min后出针。出针后嘱患者继续安静平卧5 min。每日1次,每周5 次,连续观察4 周。
电鍉针罐组(B 组):患者体位的选择取其舒适持久便于施术的姿势,常规消毒,将电鍉针罐(自制)用抽气筒固定在相应部位上,再与SDZ-Ⅱ型电子针疗仪(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输出电极连接,波形选用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时间约为20 min,以施术局部红紫为度。每日1 次,每周5次,连续观察4 周。
电鍉针罐组如果皮肤出现水泡,水泡小的可不处理,较大的水泡可用消毒针刺破基底部放出泡液,再用消毒干棉球吸干,患处搽上龙胆紫溶液待自然干燥即可,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2]:即在白纸上画一条10 cm 粗直线,在线的两端分别附注文字,一端为“无痛”,另一端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自己所感受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某一点作一记号,以表示疼痛的强度及心理上的冲击,从起点至记号处的距离长度也就是疼痛的量。由同一人在每次治疗前后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为了避免患者在治疗前后做标记时产生主观上的误差,每次测定时让患者在不同纸张的直线上做标记。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 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疼痛型疾病的疗效评价标准判定,结合视觉模拟评分法[2](VAS),对针刺组(A 组)、电鍉针罐组(B 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测评。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疼痛量表评分为0;显效:疼痛量表评分明显降低,变化幅度为3 ~4 分;好转:疼痛量表评分稍有减低,变化幅度为1 ~2 分;无效:疼痛量表评分无变化,临床症状未缓解。
采用SPSS17.0 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组内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 检验,等级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以P <0.05 作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标准。
3.4.1 VAS 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VAS 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自身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鍉针罐组(B 组)较针刺组(A 组)更能降低疼痛评分(P <0.05),提示两组均能有效缓解肌筋膜炎性疼痛程度,电鍉针罐组(B 组)治疗肌筋膜炎性疼痛的镇痛效果优于针刺组(A 组)。见表2。
表2 两组VAS 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s,分)
表2 两组VAS 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与A 组比较,△P >0.05,▲P <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30 7.19 ±1.54 5.3 ±1.71●B 组 30 7.39 ±1.23△ 1.64 ±1.32●▲
3.4.2 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A 组总有效率为70%,B组总有效率为93.33%,说明两组对肌筋膜炎性均有良好疗效;两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电鍉针罐(B 组)的临床效果优于针刺(A组),电鍉针罐治疗肌筋膜炎性疼痛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见表3。
表3 两组间疗效的比较 例(%)
疼痛[3]影响着患者的个体功能和健康感,使患者产生不偷快感觉和情绪体验,仅在门诊患者中疼痛疾病就约占2/5。肌筋膜炎的疼痛、僵硬、酸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精神、睡眠,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本研究通过针刺、电鍉针罐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对镇痛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中选择合适的疗法提供依据。
诸多文献资料证明针刺相关疗法的镇痛性质广泛,具有消除病理因素、阻断痛觉反应的作用[4],其疗效确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强度,改善患者的总体功能,加强患者的健康感,消除患者的不愉快情绪。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气血的运行障碍是达到镇痛效果的共同机理,纠正和消除产生疼痛的病理因素,阻断痛觉反应的不良循环,是镇痛的普遍途径;而移神宁心、阻断恶性循环亦是针刺镇痛的中医理论之一。
电鍉针罐是于致顺教授发明的专利申请号为CN201220302178 的新型医疗器械,它在“鍉针”的基础上将抽气罐负压作用和中低频电刺激作用结合一起使用,是一种可以发挥针、罐、电刺激3 种作用的医疗器械,具有治疗疾病和保健作用。鍉针是古代的九针之一,它通过按摩经脉,疏通气血达到镇痛效果。而鍉针加上电疗法的电鍉针[5-6]作为输穴信息刺激具有镇痛、抗炎、抗疲劳和抗紧张等多效应;其作用特点和传统的针刺极相似,且无痛苦,易于被患者接受。电鍉针罐在电鍉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抽气罐的作用[7-9],经负压的吸拔,可对神经、肌肉牵拉,促进血液循环,能使拔罐局部痛阈、耐痛阈显著升高,使疼痛强度明显降低,由疼痛引起的功能障碍也明显改善。低频电疗法在100 Hz 范围内神经系统可以释放出3 种镇痛物质,2 Hz 释放出内啡肽和脑啡肽,100 Hz 释放出强啡肽,这三种肽类在疏密波的情况下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引起最佳的镇痛效果且能有效的防止镇痛耐受现象。且低频电疗法直接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的作用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加速致痛物质和有害病理产物的清除、缓解酸中毒、减轻组织和神经纤维间的水肿、减弱或消除疼痛因素的刺激也是其镇痛机制的重要部分。
综上,电鍉针罐治疗肌筋膜炎镇痛效果更为显著,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值得推广应用。在临床过程中,根据患者疼痛疾病的类型和具体情况选择更适合病情的疗法,或是几法合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2] 宋文阁,王春亭,傅志俭,等. 实用临床疼痛学[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安志明,王杰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8,14(1):42-44
[4] 王天德.针灸治疗疼痛疾病的探讨[J].光明中医杂志,1995(4):37-39
[5] 赵邦莲,袁茂章,卞为杰,等. 电鍉针显示治疗仪及其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C]//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1987:148
[6] 邢艳丽,刘波.电鍉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9):9-11
[7] 洪寿海,吴菲. 拔罐疗法作用机制探讨[J]. 中国针灸,2011,31(10):932-934
[8] 辛英,王书萍.单次拔罐前后的痛阈及皮温观察[J]. 中华理疗杂志,1994,17(3):173-174
[9] Farhadi K,Schwebel DC.The effectiveness of wet-cupping for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in Ira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Complement Ther Med,2009,17(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