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慧敏,冉明山,李亚东,宋嘉欣,赵臣来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100144)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肌肉、滑膜囊等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属于中医“肩痹”、“肩凝”范畴,好发于50 岁左右人群,主要临床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和功能活动障碍。肩关节周围炎有自限性,未经治疗者12 ~42 个月有自行恢复可能。但由于本病病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且疼痛及功能受限对日常生活影响颇大,故很多患者痛苦不堪。本病的治疗方法众多,西医治疗主要以药物、局部封闭和神经阻滞缓解疼痛为常见,但是治疗作用不持久,且内服药物时间过长可引起激素的副作用及止痛剂的成瘾性。中医治疗方法多样,以针灸治疗最为常用,普通针灸可改善症状,但操作复杂,见效慢,易复发。故寻求操作简便、见效快、效果持久的治疗方法是本病研究的方向。
针刺运动疗法是针刺与躯体运动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又称“动刺法”、“运动针法”[1],本法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巨刺源于《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即左右交互取穴。我科室将二者结合,长期应用巨刺运动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即针刺痛点的健侧对应点,同时患者主动运动患肩,临床效果良好。为进一步验证其效果,通过随机对照与临床常用的针刺方法比较,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的病例资料来源于2013 年1 月至2015 年1 月期间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门诊及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社区门诊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患者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常规组。本研究共收集病例89 例,实际完成病例78 例。治疗组39例,男16 例,女23 例,年龄为42 ~64 岁,平均年龄(54.1 ±5.0)岁;常规组39 例,男13 例,女26 例,年龄为42 ~64 岁,平均年龄(54.6 ±4.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症状:①缓慢发病,持续性疼痛,夜间加重,影响睡眠;②功能障碍,上举外展及肩部旋转功能受限,其中以外旋受限为著;③日常生活动作受限:梳头、穿衣、束带、举臂、掏裤兜等动作均感困难。
体征:①压痛广泛:肩前方、喙突、肩峰下结节间沟、三角肌附着处、肩胛骨内上角、肩胛间等均有压痛;②关节僵硬: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旋、上举均受限,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③肌肉萎缩:三角肌、冈上下肌可有萎缩。
符合前述诊断标准外,在患者知情同意后,再进行治疗疗效观察。年龄以40 ~65 岁,病情以疼痛期、冻结期为对象。
排除哺乳、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排除急性肩关节损伤、肩关节结核、肿瘤、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排除中风后遗症等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等不适宜针灸治疗的患者。
两组患者的治疗均5 次为一疗程,4 个疗程为限,疗程间休息2 天。同时要配合肩部功能锻炼,每日3 ~5 次,每次15 ~20 min。
2.1.1 治疗组 选取阿是穴的健侧对应点(在患侧寻找最痛点及活动受限点为阿是穴,取健侧的对应点为针刺穴位),局部消毒后常规针刺,针刺得气后嘱患者活动患侧肩关节,针刺得气后接KWD 808-I 型脉冲针灸治疗仪,连续波,频率60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 min。
2.1.2 常规组 依照《针灸治疗学》选取肩贞、肩髃、臂臑、曲池、外关、后溪及阿是穴,局部消毒后常规针刺,针刺得气后接KWD 808-I 型脉冲针灸治疗仪,连续波,频率60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 min。
分别于患者初次治疗前后、2 个疗程后、末次治疗后(4 个疗程为限)做指标评定,具体指标如下:①疼痛程度评分:采用卫生部医政司主编的《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an- aloguevseale,VAS);②综合评定:采用肩关节严重指数(Shoulder Severity Index,SSI),从疼痛、功能、肌力、生活障碍4 个方面综合评定肩关节周围炎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方差齐采用t 检验,方差不齐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以P <0.05 作为临床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SSI 评分比较,P >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VAS、SSI 评分无差异,有可比性。首次治疗后即刻两组患者VAS、SSI 评分比较,P <0.05,表明治疗组的即刻效应与常规组的即刻效应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常规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前后VAS、SSI 评分比较(n=39)
经过2 个疗程治疗,两组患者VAS、SSI 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 <0.05,表明两组患者的VAS、SSI 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改善。同时,治疗组的VAS、SSI 评分与常规组比较,P <0.05,表明经过2 个疗程治疗,治疗组VAS、SSI 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2 疗程后VAS、SSI 评分比较(n=39)
经过2 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有8 例患者痊愈,常规组2 例患者痊愈。末次治疗结果见表3。由表3 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SSI 评分均有显著差异,即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肩关节疼痛及日常生活障碍。同时,治疗组的VAS、SSI 评分与常规组比较,P <0.05,表明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常规组。
表3 两组患者4 个疗程后VAS、SSI 评分比较(n=39)
针刺运动疗法是20 世纪60 年代提出的,是针刺疗法与现代解剖学结合的产物。近年关于此疗法的报道多集中在以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及疼痛为主的疾病,例如肩周炎、急性腰扭伤等。在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时,远端取穴居多,如条口透承山、中平穴[1]、阳陵泉穴[2]、地机穴[3]、养老穴[4]或条口穴附近的阳性反应点[5]等。近代针灸专家朱汝功教授提出“以疼痛为主的疾病,往往局部取穴不能减轻症状,而在相应的远隔部位取穴,可以使症状减轻[6]”,即以“对应点”取穴治疗疼痛类疾病。有研究发现针刺经穴时,左右经络间有相互反射,谓之横向反射[7]。故本研究选取阿是穴的健侧对应点治疗肩周炎,同时配合患侧肩关节主动活动,即“巨刺运动针法”,此法具有取穴简单、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等优势。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3 个结论:①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巨刺运动针法缓解疼痛的作用优于常规针刺方法。这与针刺运动疗法的特点吻合,早在60 年代临床观察就发现针刺同时运动患部可以促进疼痛缓解,至70 年代后期,实验观察进一步证实,运动具有提高针刺止痛疗效的作用。故针刺期间运动患部是使疼痛获得持久缓解的重要因素。同时,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对应穴通过机体神经系统的反射性调节,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局部恶性刺激的切断,可使疼痛迅速消除[8]。②巨刺运动针法的即刻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巨刺运动针法起效迅速,甚者在短短数秒即可起效。这对增加患者信心,提高患者对针灸治疗的接受度有很大意义。临床中也发现,相比治疗组,为了使常规治疗组的患者坚持治疗,医者需要做成倍的解释工作。③经过2 个疗程10 次的针刺治疗,巨刺运动针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但经过4 个疗程20 次的针刺治疗,虽然巨刺运动针法有优于常规针刺的趋势,但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不显著。究其原因,一种可能为巨刺运动针法短期内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与常规针刺差别不大;另一种可能为肩关节周围炎的康复与病程分期有关,本研究样本量偏小,没有分期比较,故下一步研究可加大样本量,按照患者疾病分期平行对照。另外,经过2 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患者痊愈数(8/39)大于常规组(2/39),治疗组是否有缩短疗程的作用也可纳入进一步研究的范畴。总之,巨刺运动针法在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中缓解疼痛的作用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方法,在改善功能、提高肌力等方面尚需进一步验证。
[1] 李红,陈尚杰,张家维.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7,23(10):8-9
[2] 安贵霞.运动针法配合推拿拔罐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20 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2,44(6):131-132
[3] 高保娃,左甲,何佳. 地机穴运动针法配合“靳氏肩三针”治疗肩周炎70 例[J].光明中医,2010,25(6):1040
[4] 张志芬,张秀清,杨曰和,等.运动针刺法治疗肩周炎120 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09(19):106
[5] 顾灵溪,许广里,齐琳婧.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90 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4):555
[6] 史静. 同名经对应取穴治疗肩周炎26 例[J]. 上海针灸杂志,2000,19(2):47
[7] 何广新,曲延华.针刺运动疗法与疼痛治疗[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8] 娄必丹,龚萍,章薇.针刺“对应穴”治疗痛证的理论探讨[J]. 中国针灸,2005,35(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