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晶
【摘要】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而效仿母体学校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通过了解独立学院学生对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看法,分析现行模式存在的问题,为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有利于培养应用能力的新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应用能力
一直以来,独立学院“发展模式深受母体学校影响,很多公立大学走研究型道路,独立学院则顺着它轧出的车辙前行。”而这并不利于教育结构的整体布局和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也不利于独立学院自身的长期发展。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是独立学院重要的发展方向。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文本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采用的是技能型大纲,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附带掌握偶尔出现的其他知识信息”。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担负不了新时期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重担,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中,独立学院作必须走出公办院校“轧出的车辙”,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问卷调查
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真正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从当前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入手。本文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通过了解独立学院学生对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看法,分析现行模式存在的问题,为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新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是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500名学生,他们来自大一、大二、大三3个年级,涉及会计学、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建筑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以及法学6个专业,覆盖本校六个二级学院的主要专业。问卷发放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2份,有效率98.4%。共包括16个单项选择题,内容可分三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学生反映的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问题和学生对构建新教学模式的建议。
二、结果与讨论
学习态度 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希望可以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或工作。90.4%的学生希望能提高英语口语,并且其中有20.31%的学生“很强烈”地希望可以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或工作。然而数据也显示48%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信心。他们虽然希望具备英语应用能力,但不是很强烈,因为“觉得难以做到”。这种情况影响了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使得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给自己设立了较低的学习目标。在回答“你为什么学习英语?”这个问题时,只有6.45%的学生选择因为“个人兴趣”,而73.39%的学生回答是因为“四级考试”和“期末考试”。选择期末考试(41.13%)的人数多于四级考试(32.26%),因为四级考试一般要难于期末考试。相应地,学生们对待英语作业和课余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都比较低。在回答“如何对待英语作业?”时,50%的学生表示会认真完成英语作业,但其中35.94%是畏于老师的权威而被动完成,只有14.6%是因为认为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主动完成。同时,课下每天坚持学习英语的学生占9.6%,“偶尔会学”的有31.2%,大多数学生(56%)除了写作业基本不学英语。
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问题 虽然国家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并要求各高等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然而实际情况是独立学院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仍然在以往公办高校的技能型英语教学大纲基础上删删减减,没有形成个性化的适合本校学生的应用型的英语教学大纲。课堂授课也是以“课文翻译”和“听力训练”等老师主体、老师主导的方式为主。在回答“以往的大学英语课堂上,占用时间最多的活动是什么?”这个问题时,86.89%的学生认为老师一直在进行“课文翻译”和“听力训练”,反映老师也带领学生展开了其它各类活动的人加起来有13.11%。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引起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14.3%的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方式使他们对英语完全没有兴趣,64.89%的学生不怎么感兴趣。而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帮助他们提高了英语能力的学生占33.33%,提高得很少的占60.42%,具体到英语口语方面,对大学英语的评价更低些,24.47%的学生认为口语提高了,73.4%认为提高不大或基本没有提高。
理想的教学模式 学生理想的教学模式是兼具实践性与趣味性的。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偏爱将语言与情景相结合、声音与形象相联系的教学素材。58.9%的学生希望课堂上通过英文电影、英文歌曲来学习英语。老师对知识的讲解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时间应合理分配,不应由老师一人“霸占”整节课。调查结果显示54%的学生认为老师每节课(45分钟)讲解的时间应控制在20-30分钟之内。21.6%的学生认为讲解10-20分钟就可以了。英语作业也不应局限于抄写、背诵、朗读和阅读课文、写作文等形式,31.8%的学生表示如果作业“与专业相关且实践性强”,他们表示会愿意花时间认真去做,另有36.8%的学生会认真做“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作业。
三、以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独立学院的多数学生希望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但缺乏实现目标的信心,所以影响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务实地把学习目标定位到较低层次,同时对课下作业采取了比较被动的敷衍的态度,没有为课余英语学习分配足够的时间。而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过多地强调阅读训练,忽视了其它方面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单一。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没有促进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无法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出的目标。根据这种情况,参考独立学院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模式,现针对构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自信的作用不仅仅限于维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它能促进人获得成功,增强人的意志力,激发个体潜能的开发。信心对于语言学习也非常重要。Krashen认为,自信等情感因素起着阻碍或促进语言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解决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学习态度问题应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开始。成败经验是影响一个人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成功的经验能提高和增强自信,而失败的结果会使自信削弱或丧失。大学英语教学应因材施教,打破统一的教学大纲、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完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他们会不断地实现目标,不断地成功,进而建立起稳固的自信心。增强了英语学习信心的学生会自觉地认真对待作业,增加学习英语的时间,从而使英语能力得到提高。学习上的进步又会增加其信心,促使其进入一个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之中。
2.精心设计学生活动,锻炼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大学英语课堂不是英语老师一个人的脱口秀,也不应该以讲解课文和听力训练为主要内容,而是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应用能力。活动的设计应该抓住听说技能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表达,应使英语学习具有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
3.多元化评价标准,改善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恰当的评价可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改善学生的学习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四级考试)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也忽视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没有充分实现评价的功能。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引入多元化评价标准,采用多种途径,注意在非结构化的情景中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另外,还应该综合运用绝对评价(如考试分数是否及格)、相对评价(如某项成绩高于或低于平均成绩)和个体内差异性评价(如某生语音是否比1个月前更加标准)。用绝对评价来明确学生现有水平与客观标准的差距,用相对评价来鼓励竞争、促进学习,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来激励学生信心、激发潜能。
本次问卷调查表明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还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多地强调阅读训练,不利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中也存在英语学习信心不足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应首先培养学生的信心,设计生动的、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并且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改善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能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构出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必然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博智.独立学院转型卡在哪[N].中国教育报.2014(10).
[2]吴晶,常俊跃.内容依托听力课对学生听力影响的定性分析[J].外语教育.2011(2).
[3]胡忠坤.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探究[J].林区教学.2013(8).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2.
[6]车丽萍.自信的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7]皮亚杰,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蔡永红.对多元化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