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南+潘晓英+余国磊
摘 要:自经济全球化开始以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人才的力量,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越来越被看中,除丰富的、全面的专业化知识要求以外,创新能力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被重视。本文在阐述创新能力概念及其表现维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存在的缺陷,从而针对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
关键字:人才;大学生;创新能力;传统模式;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知识和技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欢迎。因此,在新的发展状况下,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成为衡量现代人才的标准之一。此外,我国在1994年8月正式提出“素质教育”并全面实施。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社会的“领航者”。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其表现维度
1.创新能力的概念。创新能力(也常被称为创造力),在西方称为creativity,它是指一种敢于提出或者有能力提出具有适切性和新颖性工作成果或者想法的行为或能力。在西方,适切性和新颖性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体现创新能力的两个决定性的特征。此外,创新意识也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体。智力因素主要指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各种思维方式、风格等,而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主体自身具有的冒险意识、善变性、好奇心等个人特征,以及各种外界的工作因素或社会环境因素等。
创新能力,字面上看是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意味着在解决问题时要勇于打破原有的习惯和方式、方法,敢于挑战和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笔者认为创新能力也即是指个体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在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主动改变传统方式的欲望,善于尝试新的方式、方法,从而勇于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行为和能力。其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同时要有革新除旧的意愿,其核心是个体的想法一定要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同时它的产物必须是有特色的想法、方案或者是具有创造性的产品等。
2.创新能力的表现维度。创新能力主要以知识体系、人格特征、思维特征和行为特征等四个维度来表现。知识体系包括专业性及相关性的知识体系。具备全面而完善的知识体系是创新的必要前提。人格特征主要是指创新者本人所具有的一些独特的特质,如:学历、性格、学习能力等。思维特征是指创新者在日常生活或者创新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思考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特点。如: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发散性和逻辑性等。行为特征主要指个体在创新过程中的各种行为特点和表现。
二、目前高校大学生培养存在的缺陷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不断在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再加上目前严格的高考选拔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动机。
1.高分低能。这是很多高校里的大学生普遍具有的一种现象,也即是说面对考试,个体会表象出很优秀的成绩,而动手、实践能力却很差。这主要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个体已经习惯那种老师来传播知识,自己只负责接收、记忆等的做法。此外,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内容普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普遍以课堂讲授为主。过度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与遵从意识,而忽视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和批判精神。
2.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忽略实践。虽然近年来高校的教育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很多评价、评优、评选等方面的工作还是有些过分看重成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学生更加注重成绩的多少,而缺少创新的动力,从而轻视实践、创新的培养。
3.缺少思想、知识上的交流。现在大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丰富化,但是属于思想、知识上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丰富的大学生生活使得学生变得更加浮躁,无心追求知识和学问,或者更多地去追求一些功利性的东西。此外,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有些老师只是按时完成教学,学生则觉得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算圆满成功。
三、素质教育模式下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
1.深化素质教育的观念
创新意识、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四个基本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靠创新实践的积累,而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就是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即是知识和能力的双重发展。因此,要将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化到教学的课堂和内容中去,让学生真正理解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并真正领悟到素质教育的方法。然后产生创新的意识,再通过不断的实践、修正等,从而真正达到创新的目的。
2.积极改革教学体制
教学体制改革可以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上着手。课程内容的设计要重点突出,并且要注重引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的一个过程。在教学方法上,要善于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理论查找的方式或者是集体智慧的探讨来解决。
3.提供更多的创新、科研平台
在确保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等活动。科研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对已经拥有知识的巩固,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探索,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个体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伯特·J·斯滕博格,托德·J·卢伯特.创造力的概念:观点和范式[M]//罗伯特·J·斯滕博格.创造力手册.施间农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3-13.
[2]汤佳乐,程放,黄春辉,曲雪艳,徐小彪.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1:88-89+135.
[3]徐晓红,张红,刘斌.探索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235—237.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