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林
引言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坚持“教学—研究—学习—实践”的教学理念,利用互联网便捷的优势,能突破场地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语文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又由于学生在一堂课上会面对几位教学方式各异的教师,所以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是多元的。另外,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可以转变成教师的角色,将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并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意义
1.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语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一个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和观点的系统性学科。信息技术在该学科中的应用,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知识的学习涉及很多方面,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使学生接触到更多语文课堂和课本之外的知识,并可以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2.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生动
由于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将声音、图像、文字以及视频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生动形象地展现教材内容,所以学生更容易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利用图像、视频等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能增加其体验机会和感受能力,让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在较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提高学习兴趣。
3.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
借助网络的虚拟平台,能达到“学生”和“教师”角色互换的效果,使学生不受拘束,积极主动地讨论知识点,并且利用网络上的图像、视频等展示知识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方式不仅为教学提供了多样的环境,而且能够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提供更多便利的机会和相对宽松的沟通环境,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误区
1.“一体化”过程中的角色错位
虽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但在语文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应该将其定位为辅助性工具,形成以语文教育需要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整合过程。然而,在进行“一体化”整合的过程中两者却出现了不同程度错位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同时并举,或者是以语文教育为辅、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主。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不利于语文教育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一体化”过程中学科特点的缺位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不仅要阅读、写作、理解课文,还要对指定的一些文章进行背诵和默写。因此,在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进行“一体化”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例如网络资源的多样化,很容易使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被掩盖,必须引起注意。
3.“一体化”过程中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丧失
在“一体化”融合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只用极少的语言进行课堂引导,缺乏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丧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信息技术只是学校现代化的一种装饰,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以上两个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学生情感的交流与表达。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思考与建议
1.基于学生的个性运用信息技术
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能力、对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等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对信息技术能否自如运用。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度性原则。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他们适应现代化的语文教学环境,从而保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融合。
2.“一体化”的融合贵在坚持
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语文教育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因此,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语文教育融合难免会出现不少的冲突与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勇气,进行不懈的努力。语文教育也必须学会将信息技术的发展纳入到其教育教学中,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语文教育功能。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能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所以在融合的过程中必须积极、认真地摸索融合的具体方式与各种可能性,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才会越来越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