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主义思潮及其教育启示

2015-07-08 18:16郭文良鹿星南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天性思潮

郭文良++鹿星南

摘 要

教育是一种具有着深刻人文意蕴的活动,教育的发展无不打上了人文的烙印。人文主义思潮主张人性、人权,否定神性、神权;肯定人生价值,尊重人格尊严;追求自由平等,实现和谐共生。这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其具体表现为:在教育目的上,要重塑人的灵魂;在教育过程中,应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与正义;在教育内容上,凸显人文知识的价值;在教育方法上,遵循人的规律与天性。

关键词

人文主义 观点 教育启示

人文主义思潮作为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潮,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就发展历程看,人文主义思潮先后经历了从古希腊罗马的萌芽阶段到文艺复兴的兴起阶段,又到宗教改革的发展阶段,再从启蒙运动到近现代人文主义的多元化发展阶段。特别是20世纪后,人文主义思潮的多元化发展尤为突出。纵观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人文主义思想沿着人这条主线不断前行,它重视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信仰,注重人的自由发展,重视人的理性与价值等。人文主义思潮主要贡献在于它提升了人的价值,构建了西方人文精神,归复了人性本源。深入研究人文主义思潮的性质,揭示其主要观点,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价值。

一、人文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

1.主张人性、人权,否定神性、神权

人文主义者肯定和重视人性、人权,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从人的立场出发,为了人本身而赞美和肯定人生。人自身就是目的,人是人类生活的中心;人是为人自身而生活着的,而不是以神为目的,仅是为神而服务的手段[1]。人文主义者要求将人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让一切服务于人。莎士比亚曾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2]可见,人文主义者对人的赞美,突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

人文主义思潮主张的人性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求真、向善、臻美。苏格拉底在重视人性的同时,提出了人本无知,而要不断追求真知,最终实现美德教化。彼特拉克主张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促使人们对人性的思索。康德的理性主义将人性与理性结合,突出了人性中的理性价值。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以人性作为理论基础,开展对人生命的哲学探究。由此可见,重视人性是人文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人性中对真善美的追求。求真以知识为基础,求善以发展人的道德,按照美的尺度创造世界是人的不懈追求。人文主义思潮重视人权,认为人们具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即“天赋人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正是由于肯定了人性、人权,才有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正是由于反对神学与封建统治,才出现了近代民主;正是在反对禁欲主义,才出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可以说,主张人性、人权,否定神性、神权作为人文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促进了对人的不断思索,更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2.肯定人生价值,尊重人格尊严

人文主义思潮肯定人的价值。人们通常把文艺复兴看作弘扬人的价值的标志,将从注重神的价值、物的价值转向重视肯定人的价值。启蒙运动时期突出人的理性,使人的价值获得巨大发展,提升了人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地位。16世纪,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莎士比亚对人类价值的赞美,都肯定了人生的价值。17世纪,人的理性、人的力量改变了自然界,社会获得空前的发展,人的价值进一步得到肯定。现代人文主义倡导人的非理性因素,扭转了人们过于强调人的理性而带来的众多社会问题,使人的价值在呼唤人的生存意志、情绪体验等非理性因素中获得新的发展。一般认为人的价值由三个要素构成:人的内在价值、人的外在价值、社会和他人对主体的人的尊重和满足[3]。人文主义思潮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实际上是肯定了人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社会对人的尊重,它突出人作为人自身的价值体系,以人的视角看待人的价值,以人为中心来凸显人生价值。

人文主义思潮肯定人生价值,需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人的价值、意义、人性、生命等共同构成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内涵。古希腊人文主义重视人的德性与教化,显示人性的高贵。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格尊严的尊重达到新的高度。启蒙运动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人的尊严。此外,现代观念赋予了尊重人的尊严的普遍性,每个人的尊严都应受到尊重。为了确保人的尊严得到尊重,需要通过法律提供一定的保障,从而使得尊重人的尊严从价值体系走向法律保障体系,进一步维护了人的尊严受到尊重的权利。总之,人文主义思潮肯定人生价值,尊重人格尊严,将人的价值与人的尊严协调统一,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发展。

3.追求自由平等,实现和谐共生

纵观人文主义的历史发展,无不体现人们对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古希腊思想家认为人是独立的、自由的。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培养的是自由的人。亚里士多德提出灵魂说,认为人的灵魂是自由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试图走出宗教的束缚,走向人的思想的自由解放。启蒙运动,强调人的理性,人的自由、平等在理性中获得巨大发展。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实质上是追求人权、平等、自由和民主。进入近现代社会,人的自由作为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更是现代人的不懈追求。人类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争取自由的发展史。在宗教神学的压迫中,人类失去了思想自由;在封建统治中,人失去了身体自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完善,人的身体自由和思想自由也在不断地发展,这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追求自由本身就是人的本质诉求。在人类发展史上,平等思想源远流长。纵观人文主义思潮的历史发展,无不在阐释着人的自由与平等,两者相伴相生,只有充分的自由,才意味着充分的平等。人文主义思潮追求人的自由、平等,才能实现人间的和谐共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人文主义思潮的教育启示

1.教育目的:重塑人的灵魂

每一项教育行动都是指向某个目的的一个过程的一部分[4]。教育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关于教育目的,学术界还存在诸多分歧。王道俊认为:“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5]顾明远在其编著的《教育大辞典》中提到:“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6]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一书中指出:“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7]虽然不同的学者对教育目的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他们在培养人、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却是统一的。然而,在知识化、信息化、技术化日趋膨胀的新时期,教育偏离了其赖以生长的人文轨道,逐步异化为一种以追求功利性和工具性为目的的教育。学校和家长对分数的追求使学生逐渐沦为一部部考试机器,导致对学生灵魂的遮蔽。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失去“灵魂”的学生犹如行尸走肉般“戴着镣铐在跳舞”,其生命意义与价值也悄然远逝。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8]因此,教育目的应倡导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重塑人的灵魂,重构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引导人们追寻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和重塑人的灵魂。实现教育对人的灵魂的塑造,首先要以人为本,将人自身作为教育的目的,摆脱功利主义的羁绊,为人立魂;其次,追寻教育智慧,铸造对人的终极关怀,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要引导学生向着更高层次的境界探寻;最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人的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精神的培养,实现人的灵魂的塑造。

2.教育过程: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与正义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一定的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促使其身心向教育所预期的目标转变的复杂系统过程。公平与正义作为一种永恒的价值理念,是人类社会长期追寻的伟大理想和终极目标,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与否的甄别标准。教育作为一个过程性存在与展开的集合体,其终极指向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与正义,指引人们在是非、善恶之间作出正确抉择,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过程是一个目的性的过程,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进行的,是以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与正义而存在的动态过程。教育过程以公平与正义为依托,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让接受教育的人体会到公正、信任等价值的普遍存在,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与正义。教育制度、政策和实践等是教育过程的具体体现,其应根据并指向公平与正义。任何教育制度的安排、任何教育政策的提出,如果缺乏对教育正义追求的意愿,如果寻求推诿教育正义的理由,都会造成对教育价值的损毁,都会使教育不成教育[9]。因此,以公平与正义为基本理念,通过具体的教育制度、政策、实践等形式来追求教育公平,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与正义。

3.教育内容:凸显人文知识的价值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10]。知识是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元素,一般包括人文知识、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三种类型。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指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为教育在其内容方面关注科学知识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社会变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在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却逐渐忽视了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尤其表现在教育领域。教育中注重人文知识的培养,能够赋予学生一种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能够美化其心灵、完善其心智,真正把学生视为人而不是“工具”来培养,促使“教育让人成为人”这一目标的真正实现。因此,教育内容应当关注人文知识,凸显人文知识的价值,追求教育育人价值的实现。

教育内容凸显人文知识的价值,首先应确立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是指以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思想和理想,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的提升和对人的灵魂的塑造以及引导人们对智慧的追求”[11]。其次,提高人文知识在教育内容中的比例构成。只有在教育内容中有大量的人文知识,才能实现人文知识的价值,才能扭转教育内容过于重视科技的现状,才能实现教育由关注“物”向关注“人”的转变。最后,改善教育育人环境,让教育环境充满文化气息,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体验人文精神,寻回“失去”的自我。

4.教育方法:遵循人的规律与天性

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天性是指人“先天”具有的,或“自然”所赋予的品质或性情[12]。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发展规律,人也不例外。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顺应人的天性和人的发展规律来施行。法国思想家卢梭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应以人的天性为前提,尊重儿童的天性,采取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对物欲的追逐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也日趋突出,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方法上遵循人的规律与天性,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让教育发挥对人发展的积极影响,就应该在教育方法上按照人的规律来教,满足人学习的天性需要和兴趣爱好,最终实现人的发展。

在教育方法上遵循人的规律与天性,首先,需要对人的规律与天性保持一定的敬畏,规律不可改变,人们只能发现它、适应它,而不能改变它。保护人的学习天性,让学习成为人追求幸福的路径,而不是痛苦的源泉。“那天性的不可教的东西恰恰是文化生长的根基,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秘密,是人类富于创造性的秘密。”[13]其次,根据人的天性和规律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教育有法,但法无定法。同时,人与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教育方法上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改变传统教育的“统一化”、“标准化”对学生天性和规律的忽视,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实现每一个体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

————————

参考文献

[1] 何兆武,陈启能.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集:哈姆雷特[M].卞之琳,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3] 贾兰玲.人的价值与人生理想[J].河北学刊,1990(3).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9] 金生鈜.教育与正义——教育正义的哲学想象[M].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10] 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 刘济良.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灵魂的重构[J].现代教育论丛,2000(6).

[12] 王同亿.现代汉语大辞典[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2.

[13] 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作者:郭文良(1984-),男,河北沧州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鹿星南(1990-),男,河南漯河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天性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