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与方法初探

2015-07-08 16:40黄秀竹
关键词:习题化学生活

黄秀竹

化学是一门和社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教学中本应该注重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但是长期以来,化学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师往往片面强调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割裂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不能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更不用说用化学去分析和解释社会生活中实际的化学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了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学生的生活被束缚在抽象的符号世界中。

化学新课标明确要求:化学课程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在化学知识中建构生活经验的背景,让课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化学教学的现状。

一、生活化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探索

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社会生活中无处无化学。充分发掘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贴近生活开展化学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身边的化学并学会用化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可促使学生欣赏化学、热爱化学,获得愉悦的学习心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下是笔者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探索外部世界的最大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也不外如此。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组织的前奏,良好的导入方式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转移到课堂上。生活中有大量蕴含化学知识的现象和问题,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师生产生灵感和共鸣。

案例1  新课“空气质量报告”教学片段

笔者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唐朝大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名句‘大漠孤烟直。”学生接:“黄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教师提问:“那么你知道这‘烟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吗?这‘烟会不会污染空气?空气质量等级标准又是什么?”接着讲授新课:据一些专家的考证,在“大漠孤烟直”里的“烟”,主要是指燃烧柳枝时产生的烟。这类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空气的烟雾。因此,我国现在很少直接用植物做燃料,多数家庭使用洁净的新能源,你家使用什么能源呢?唐朝的环境污染为什么没有当今这么严重?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植物燃料”燃烧的是植物的茎叶,茎叶的主要成分是由C、H、O元素组成的“纤维素”(C6Hl0O5)n,燃烧产物主要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炭灰及其他物质。在这些产物中,部分产物在自然界参与了物质循环,部分产物会自然降解。那时人口少,生产力相对落后,对资源的需求少,环境污染也相对较小。教师认为:烽火台上产生的“狼烟”应该是半干的植物燃料或晾干的家畜粪便燃烧时伴随的火光和浓烟,这种“烟”起着传递敌情的作用。讲课过程中,笔者发觉学生听课的状态与以往明显不同,比往常专注多了,兴趣浓厚了。

以此作为新课导入的切入点,可以将化学知识具体化,学生不会觉得深奥,学生的注意力能自觉地转移到课堂上来,对化学的学习不会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可以激发起学习的激情。

(二)贴近生活,提出问题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联系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不断地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在相互的质疑中生成新的问题。

案例2  “溴碘的提取”教学片段1

提出生活问题:展示一瓶医用碘酒,并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溶液?

讨论质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是碘酒,在运动会的时候有用到它。然后教师可以追问,碘酒里面有碘单质吗?有的学生说有,有的说可能没有,对于学生的疑问,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信息提示,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碘酒中含有碘单质。

案例3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教学片段

提出生活问题:如果你去超市买白木耳,该如何判断白木耳的好坏?白木耳是不是越白越好呢?你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吗?如何判断你使用的一次性筷子是健康卫生的呢?

讨论质疑:有的说白木耳当然是越白越好,有的说不一定。对于一次性筷子,大部分学生说要少用,太浪费资源了,对于一次性筷子的卫生问题,倒是很少去考虑。在学生的一片质疑中,笔者投影了某质检部门查处的白木耳和一次性筷子中二氧化硫含量超标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这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学生虽然熟悉,但真正的原理未必清楚,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学生既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又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消除了部分学生化学无用论的思想。

(三)联系实际,体验探究

化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解释生活现象和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在学生亲历的探究活动中既活化了教学过程,又展现了学生的生命激情,从而使课堂呈现创新的形态。

案例4  “溴碘的提取”教学片段2

展示实物和图片:展示溴和碘单质,并结合课本资料卡里的文字和屏幕上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概括。对于前面的导课环节提出的问题,先展示溴和碘在水中、汽油(苯)、四氯化碳中溶解后溶液的颜色。

联想质疑:回到导课的问题中,为什么王老师能破案?

实验验证:引导学生解释由于身体分泌的汗液中带有油脂,手指将油脂印到纸上,碘蒸气遇有机物迅速融入其中,形成指纹。这样既能呼应导课,又能解释故事中王老师破案之谜。

归纳小结:根据碘易升华、易溶于有机溶剂这一特性,得出相似相溶原理。

这样的实验探究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为提高,也改变了以前纯实验的模式,真正体现了化学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宗旨。endprint

(四)课堂习题,回归生活

当堂训练对化学课堂目标的落实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纯粹是化学知识的练习题,学生就会提不起兴致,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如果将练习镶嵌在实际生活和社会热点的背景下,那么不仅能将知识点落实到位,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化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充分发挥化学习题的素质教育功能,让习题具有趣味性、激励性、挑战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解答化学习题,在动脑动手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对于碘单质的用途,要引导学生联系前段时间发生的因日本福岛核辐射泄漏而引起的抢盐慌,分析大家为什要抢盐,食盐中所含的碘对防止核辐射有用吗?甲状腺肿大的原因是什么?而对于溴的化合物的用途,可联系有些学生戴的变色眼镜,分析其变色的原因是因为感光性。碘的化合物的用途可以投影人工降雨炮弹、龙王被抢劫的漫画,分析碘化银由于形成晶种、形成水珠,可用于人工降雨。

为在习题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我们对习题形式进行了研究,改编了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题目,注意了习题本身的趣味性,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对化学的情感。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现实世界,掌握改造世界的本领。这就要求教师在习题设计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让学生感到:化学并不难学,化学就在身边。

二、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成效

(一)创设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把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去指导现实的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升华化学知识,从而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具有吸引力、更有效。另一方面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创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将学科与学生生活相融通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

(二)结合教材内容吸纳时代信息资源,为化学教学注入生命的活力

化学是一门和时代信息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高中化学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和化学相关的一些前沿知识,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为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以教材为参考,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切入点,注意吸纳一些时代信息,以充实和更新教材内容,为化学课堂教学注入生命的活力,让化学课堂洋溢着时代的精神。

如在金刚石和石墨这一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金刚石和石墨是碳的同素异形体,还要使学生了解碳笼原子簇(富勒烯)、线型碳也是碳的同素异形体,新发现的纳米碳管给丰富多彩的碳家族又增添了新成员。碳笼原子簇(富勒烯)、线型碳、纳米碳管会衍生出几大类崭新的物质,并成为很有应用前景的新型碳材料。21世纪将是超碳时代,这些以单质为基础的无机碳化学给人们展现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结合社会热点中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化学、化工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隐含着潜在的危险。近年来发生了多起与化学有关的重大安全事故及在食品药品领域滥用化学品的违法案件。教师应在落实教材内容的同时,有机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渗透,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如在2011年3月17日发生的由日本福岛的核辐射事件引发的抢盐风波,在当天的化学课上,笔者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抢盐潮,是否真的有必要抢盐等问题。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碘片的主要成分是碘化钾化合物,是一种稳定性碘,能阻断放射性碘被人体甲状腺吸收,使放射性碘快速地排出体外,达到保护机体组织的作用。但是碘片也只能阻断放射性碘的吸收,对其他放射性物质是没有作用的。而食盐中的碘含量是非常少的,是起不到阻断放射性碘的作用的。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明白,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化学物质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为地不当使用化学物质的问题。化学世界本身是非常美好的,它给我们人类生活带来的更多的是精彩,而不是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关心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和重大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注重化学与交叉学科的知识点渗透,提高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让学生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作为化学教师则应该在化学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如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时,有关阿佛加德罗定律的一系列推论,可以利用物理中的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克拉玻龙方程进行推论,这样学生既能很快地掌握,也能深刻理解阿佛加德罗推论的使用条件和意义;讲到分散系的胶体时,可让学生分析胶体为什么会产生“丁达尔”现象,胶体直径和入射光的波长存在的关系,以及光线通过胶体时所发生的是折射、反射还是散射等问题。

化学作为一门和日常生活和社会如此息息相关的学科,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在化学知识中建构生活经验的背景,在教材内容中增添时代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并适时注重交叉学科的知识渗透,就可以让我们的化学课堂回归生活的本色,进而促进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还学生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题化学生活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生活感悟
奇妙的化学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