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宏桂
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三导一体”正是这样一种有效方法。所谓“三导一体”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目标引导、问题诱导、练析精导,在教学的各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整体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事实表明,教学中通过目标引导,落实好学生“学什么”;通过问题诱导,落实好学生“如何学”;通过练析精导,落实好“学得怎样”。环环紧扣,步步为实,各扬所长,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效。在此,本文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的“文化创新的途径”为例,结合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谈些体会和做法,以求方家教正。
一、目标引导 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经验证明,目标越清晰、臻备,学生学习的方向感就越强,其学习的成效也就越显著。以“文化创新的途径”为例,本节课的重点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重要途径,难点是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以及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但教材提供的相关案例,对学生来说显得过于抽象与“遥远”。如果单纯地按照课标要求来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走向脱离实际、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泥潭,就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最终也将丧失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为此,笔者抓住了学生均为“客家人”这一实际,以“客家文化”为载体并以此切入,整合和重构目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这样,通过“客家文化”,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而且也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重构后的教学目标在保持完整性、有效性的同时,更加突出教学重点,凸现教学中心,针对性强,且目标密度适中,简洁有序,指向明确,学生对要掌握的内容和要求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实效性。
二、问题诱导 合作探究
目标整合与重构后,教师要通过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串”来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方能达成对知识系统且深入的把握。正如布鲁纳所言:“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 但是,如何设置有效问题,诱导学生积极学习呢?设无定法,但其内核都应紧扣教学目标,应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就是说,设计的问题要有分析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如教学“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时,笔者仍然关注客家元素,引入如下一则材料,巧设“问题串”。
客家土楼,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土楼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和内涵。清末民初以后,由于受各种文化特别是西洋文化的影响,一些土楼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也融合了西式建筑的美,引进了西方的建筑风格、技术和建筑材料,土楼内出现了中西融合的建筑现象。
问题串一 教师出示土楼图片及一些有关土楼文化的素材(略),引发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1.各小组介绍一种类型的土楼。主要介绍土楼的建设风格、结构类型、布局特点和独特性能等。
2.说出每种土楼“陈”和“新”的主要表现。
3.引发学生对“‘继承传统和‘推陈出新哪个更重要”展开辩论。
问题串二 教师播放“客家土楼”申遗成功的视频后,设计五个活动,诠释其成为“世界民居奇葩”和客家文化象征的原因。
1.我来说土楼——引出土楼的客家元素。
2.请你当专家——说出土楼的发展和重要性。
3.高端访谈——概括出土楼的特征和精神内涵。
4.请你当导游——把土楼文化介绍给一群来参观的外国朋友。
5.出谋划策——解决土楼“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问题。
问题,是激励学生思考和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要素,是“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富有探究价值和情趣的问题,能引发学生乐于自主合作探究,增强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生—生”的合作探究和良性互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很好地完成了相关的教学目标。当然,课堂是动态的过程,教师除了要充分研究和解决好“预设问题”外,还要灵活睿智地处理好各种“生成问题”,不断聚焦、深化和突破所学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练析精导 强知提力
目标“引导”,让学生知道了“学什么”;问题“诱导”,让学生明白“如何学”。但有效课堂教学实现还须做好练析的“精导”,通过多面考查、多元解析,以此强化知识和提升能力,实现有效教学。
(一)选题要精要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表现在教师的选题上,就是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充分考虑所选习题的科学性、典型性和规范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反对习题选择的“信手拈来”,努力提高习题的“含金量”。如考查学生对“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理解时,笔者就选用了如下一道典型题:
(2014高考·山东文综卷第42题节选)材料二
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答案要点:①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endprint
该习题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真。该试题为高考真题,有很强的可信度。二是深。该习题有内涵,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的核心知识,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三是全。该习题能将文化创新途径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四是联。该习题与学生已有的学科信息和德育信息相衔接,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该题引出后迅速拉近了学生与习题的距离,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为促进学生学习力和创新力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训练要精当
选好题后,还要激发学生去解题,将书本知识内化成学生“自我”的知识,以及提升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精“练”,关键抓好“四练”:一是典题强练。即选择典型例题(如高考真题、名校测试题等)进行强化训练,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二是变式训练。对典例进行改造,运用如变化设问、题型转换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能力。三是时政习练。即结合教学知识,原创或仿创习题,把书本理论与现实热点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赢”。四是限时训练。主要是提高解题的速度和答题的精准度等。
(三)解析要精巧
析题的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培养与提升。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所选所练的“习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吸琼浆”“灌醍醐”的同时,“储知识”“备粮草”。其关键是要落实好以下两点。
1.纵向递进,深化核心知识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运用
纵向递进,即在析题时找准要分析的“核心”并以之为中心,再根据要求和连贯性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分析中深化知识和提升能力。在分析“2012年高考浙江文综第31题”时,笔者没有就题论题、浅析辄止,而是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梯度来综合理解,通过发散性和纵向分析,使学生全面理解和巩固“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相关知识,如表2所示。
表2 习题纵向分析
2.横向延展,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
布鲁纳曾说:“无论我们选择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横向延展,就是以习题中的某一核心考点为基础,多角度、多层面地延展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源(含时政),整合生成具有内在关联的知识网络体系,让学生从“讲一点是一点、讲一题是一题”的局限中解脱出来,重构“拉点成线、拉线成面、拉面成体”的整体架构和对知识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整体感知,取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例如,我们在分析“2010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37题”时,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途径”有哪些就结束了,那效果是不明显的。教学中,笔者结合实际,以“文化创新的途径”为基点,从“为什么要创新”“如何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中要注意什么”等方面进行学科内的延展。同时,联结《政治生活》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政府的性质与职能、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经济生活》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公司的经营与发展、科学发展观”,《生活与哲学》的“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辩证的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等知识进行学科间的有效延展。这样,从宏观上构建起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完成对考点的分析,并为全面系统地深化知识和应对相关知识的考试提前作做了准备。
四、回归主体 持续发展
课堂是动态和情境的,同时又是生成和发展的。因此,课堂的“三导”必须回归学生主体,以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需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目标引导、问题诱导和练析精导等方面主动探索,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行为能力,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三导”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为高效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三导”是为课堂教学“优质高效”而为的教学方式,也是为学生“减负增效”而为的教学方法。当我们把“三导”有机地整合成一体,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相信提高的不只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的教学机智也将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必将得以持续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