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陈道发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成效直接影响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分析监护人、学校、外出务工的父母、政府和其他社会支持力量在关爱留守儿童、解决教育问题方面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建构全方位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谋福利。
关键词
社会支持理论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近端支持 远端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但由于国家政策和经济条件等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在农村,由此形成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2013年全国妇联在其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1]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他们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教育学习、心理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数量之多、面临问题之杂,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张俊良,马晓磊从社会政策和文化环境、农村学校教育、农村家庭教育相关问题出发,提出了由政府、学校和家庭三方联手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2]蔡君从留守儿童安全的视角,系统分析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全面创新的农村社区警务模式,认为建立留守儿童安全监护体系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保障留守儿童安全的根本对策。[3]
笔者对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学校教师和当地政府等各有关方面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依托社会支持理论,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社会支持理论概述
社会支持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其最先应用于精神疾病治疗领域,而后转向教育研究和社会研究等领域。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支持理论的研究旨在揭示社会群体的社会支持特征及其对个人自身发展的影响。[4]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社会支持理论没有统一的概念。Shumaker&Brownell认为社会支持是双方进行资源和信息的交换,其目的在于增加对方的福利。[5]殷世东、朱明山认为从国家的政策法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系统由国家、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等方面构成。[6]邹泓认为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支持源、支持行为和被支持者对支持行为的主观评价。[7]
总之,社会支持就是支持源采取物质方式或精神方式对被支持者开展支持行为的总和。各个支持源、被支持的个体,以及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支持系统。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构成
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由其监护人、外出务工的父母、学校、政府和其他社会支持力量等共同组成。以留守儿童为中心,以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为分界线,将与其产生支持关系的支持源划分为近端支持源和远端支持源两大类。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里,留守儿童作为被支持者,监护人、父母、学校、政府和其他社会支持力量是支持者,其中监护人和学校被认定为近端支持源;外出务工的父母、政府和其他社会支持力量被认定为远端支持源。
在这个社会支持系统中,作为中心的留守儿童既需要接收来自近端支持源和远端支持源主动给予的各种支持,同时也需要对这些支持及时做出反应和回馈。[8]远端支持源和近端支持源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远端支持源的部分支持作用需要近端支持源帮助实现,近端支持源在支持力量不足时也需要向远端支持源寻求帮助。
三、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分析
1.近端支持源
(1)监护人支持形式简单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隔代教育是农村普遍存在的监护模式,76.5%的监护人为年迈的祖(外)父母。而作为近端支持的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难以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正确的指导;教育观念落后,只看重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监护人的这种教育方式致使部分留守儿童从小养成了娇惯任性、不讲礼貌的性格,同时部分留守儿童因从小没有受到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存在扭曲现象。
(2)学校支持功能缺位
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学校作为留守儿童重要的近端支持源,存在严重的支持功能缺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留守儿童教育缺乏针对性。学校没有根据留守儿童“被留守”这一特点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并把他们与其他学生“区别”对待,因而导致留守儿童无法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有针对性的帮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第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严重脱节。在调研中发现,作为联系学校和家庭的两大重要纽带——家长会和家访在大多数学校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仅有25%的学校一学期召开1至2次家长会,仅有31%的教师一学期进行1次家访,学校教师和留守儿童监护人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方面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2.远端支持源
(1)外出务工父母支持灵敏性差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无法陪在孩子身边,与他们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调查得知,打电话是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沟通的主要方式,而电话沟通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学习和安全等较浅层次的问题上,他们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随着父母与子女沟通越来越少,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性格内向、自闭,父母无法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孩子也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
(2)政府支持的制度瓶颈
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来看,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一,二元户籍制度限制政府支持的效果: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社会保障政策,导致留守儿童无法进城享受公平的教育。尽管我国已经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但是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二元分割制度以及制度背后带来的城乡差异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有效的改善。第二,政策支持缺乏针对性。我国针对未成年人已经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但鲜有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门法律来保障他们在生活、教育、安全等方面的确切权益。endprint
(3)其他社会支持力量效果甚微
第一,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调研中发现农村乡镇学校附近多存在网吧等场所,留守儿童自制力差,容易沉迷网络。第二,不良社会思想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正处在对世界的认识阶段,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辨别真伪能力,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误入歧途。第三,社会公益组织支持力量薄弱,帮扶渠道不畅。根据调查结果显示,80%的人认为当地没有相应的关爱留守儿童的专门机构或人员,这说明社会公益组织支持力量薄弱,整合力度不够。此外,一些社会公益组织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帮扶渠道不畅。
四、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依据,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自身为中心,包含监护人和学校等构成的近端支持源,以外出务工的父母、政府和其他社会支持力量等形成的远端支持源,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支持。
1.近端支持源
(1)监护人——基础作用
监护人作为留守儿童最亲近和最直接的近端支持,应准确认识和把握留守儿童的特点,切实履行好监护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支持系统中的基础作用,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各方面为留守儿童提供关怀和照顾。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是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监护人应该积极发挥中介作用,将其他社会支持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好监护的基础作用:第一,定期与学校进行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等,努力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发展;第二,积极寻求社区社会组织或社会义工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第三,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交流,及时向父母反馈留守儿童的情况,同时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和父母沟通情感创造条件。
(2)学校——根本作用
在整个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留守儿童进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教师是除了父母之外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他人”,其一举一动对留守儿童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充分调动学校资源,制定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法,规范其日常行为,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第二,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拉近感情距离,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感到关心和鼓励,从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第三,建立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情况,及时有效地和家长沟通。第四,开设“第二课堂”,丰富课余生活,同时为他们增加一个有效的情感排解渠道,克服心理障碍,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2.远端支持源
(1)外出务工的父母——关键作用
父母应尽力保持家庭结构的完整,这样能有效降低家庭结构变化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影响,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环境。在无法保持家庭结构完整的情况下,外出务工父母应通过电话和书信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儿童、教师和监护人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以及心理变化,尽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共同努力,提升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2)政府——核心作用
政府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核心,政府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立足当地实际,深入农村调研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问题;加强组织、明确责任,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好其核心作用。第一,努力破除政策壁垒。加紧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实效,保障留守儿童群体的权利和利益。第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同时对学校的软设备包括师资力量予以政策支持。第三,在政策和物质层面继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同时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公正的、和谐的,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第四,加快城镇化建设,支持乡镇经济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本地就业就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3)其他社会支持力量——补充作用
第一,大众媒体要通过宣传报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社会更加真实具体地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积极引导社会关注,形成社会支持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爱氛围。第二,社区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参与留守儿童的监护工作,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各方密切合作,提供教育支持。第三,社会公益组织加强合作,形成支持合力。各类社会团体、基金会、慈善机构等联合起来,组织开展爱心活动,共同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刘维涛.流动儿童难融城市,留守儿童渴望团聚——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超6000万[N].人民日报,2013-05-11(04).
[2] 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
[3] 蔡君.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留守儿童安全为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09(23).
[4] 张克云,叶敬忠.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干预措施评价[J].青年探索,2010(2).
[5] Shumaker S.A,Brownell A.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support:closing conceptual gaps[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84(40).
[6] 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7] 邹泓.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8] 雷鹏,陈旭,关幼萌.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干预模型的建构[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12).
[作者:李敏(1971-),女,湖北洪湖人,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陈道发(1990-),男,安徽庐江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陈国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