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笔者在对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困惑,根据区域教育科研机构、中小学校两类单位的不同特征分别提出了创新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的思路和策略,以更好地激发教育科研专业人员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活动的热情,也为构建健康的教育科研生态环境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的新发展。
关键词
教育科研 激励机制 创新思考
近10多年来,随着“科研兴教”“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等理念在基础教育界的广泛传播,我国教育科研事业尤其是各地中小学教育科研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以及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通过课题研究、基地建设、科研论坛、成果应用等手段开展了不同主题、形式多样的行政性和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科研成果,不仅促进了教育科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切实提高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随着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加上教育科研环境氛围、科研人员能力等方面的变化,教育科研领域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教育科研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与不足逐渐凸显出来,已不同程度上制约和阻碍着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
一、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的新问题、新挑战与新困惑
“机制”是一个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及其结果的综合体。此处主要指一个或多个组织机构依据特定的规章制度、优化整合相关资源和应用具体的方式方法来开展工作的过程及其效果。“教育科研激励机制”主要指教育科研评价、考核、奖励等方面的制度总和及其实施效果,包括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主体(科研人员或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评价制度、教育科研奖励制度等要素。本文主要对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机构及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进行论述。其中,教育科研机构主要指区域层面(市、区两个层面)的教育科研机构。
1.教育科研现有评价激励机制的不足
基础教育阶段,现有的评价激励机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教育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单一化,缺乏针对性。例如,区域教育科研专业人员与中小学普通教师由于岗位性质、专业学科背景、工作特点的不同,在开展同一层次或级别教育科研项目研究活动的目标和效果评价与激励中没有采取差别化对待的方式,缺乏合理性和针对性。第二,教育科研成果评价过于重视论文发表和著作出版的数量和级别,忽视成果自身的质量和应用推广价值及实际效果。第三,教育科研评价考核周期多采用学期或学年度的时间段,催生了教育科研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快餐式”成果。第四,过于细化的评价激励指标和繁琐的程序尽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兼顾公平”的原则,但也容易给教育科研的自主空间和创新发展戴上机械式的枷锁。
2.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弱化科研激励动力
实施绩效工资政策前,基础教育科研机构与中小学校可以根据科研人员和教师开展或参加教育科研活动的情况(如承担科研项目的级别和数量、发表论文及出版著作的数量和级别、教育科研获奖成果数量和层次,等等)给予教师一定的科研奖励,包括颁发荣誉证书、发放物质(或津贴)奖励、评优晋职提干政策加分等,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然而,近几年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后,由于绩效工资制度本身设计的局限性,教育科研奖励的一些基本要求难以在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中小学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中体现,尤其是原有对教育科研工作及成果的物质(或津贴)奖励难以实施。教育科研工作对于科研机构专业人员而言是属于其自身工作的要求的,但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目前还处于一个激励的发展阶段。尽管我们在科研奖励方面提倡以精神激励为主,但教育科研工作的辛苦付出得不到合理的回报,也会一定程度上挫伤教育科研专业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3.科研项目经费过度监管限制科研自由度
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单位监管不力、科研人员行为道德不当等原因,教育科研经费在早些年确实存在被挪用或侵吞、支出杂乱无章、绩效较低等突出问题。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多个层面和渠道着手开展对教育科研经费的监管和督查,但在具体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科研经费是由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全权支配还是由单位统筹支配”“科研经费支出是否可用于与项目研究相关的科研活动”“科研经费是否可以有一定比例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管理部门经费监管行为是否存在过度”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实践操作层面界定不清晰,给教育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惑,也影响了教育科研的创造性。
二、创新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的思路与策略
1.总的思路和方向
(1)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教育科研激励是对人的激励。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考虑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为发挥科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主体性、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提供政策上的引导和保障。
(2)掌握激励机制的内涵和特征
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具有系统性、引领性、针对性等特征。系统性是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要对教育科研评价的制度建设、操作规范有全局性的设计和有序组织。引领性主要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要重在发挥引领性作用,激发教育科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针对性主要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要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工作内容或成果、不同的对象提供适切性的、个性化的评价激励措施。
(3)遵循教育科研自身的规律
教育科研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其主要体现在:第一,教育科研要遵循一定的理论指引、方法应用和学术规范,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第二,由于教育对象和教育行为的特殊性,教育科研工作的成效及成果价值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且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延后性;第三,某一教育科研机构、中小学校或区域的教育科研发展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具有阶段性。因此,构建教育科研评价激励机制要充分考虑教育科研发展的自身规律。endprint
2.具体方法与策略
(1)构建区域教育科研机构科研激励机制的方法与策略
首先,明确区域教育科研机构教育科研工作的性质和职能。区域教育科研机构不同于高等学校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科研机构更注重理论上的构建和创新;区域教育科研机构也不能等同于普通中小学,普通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更注重理论应用和实践创新。区域教育科研机构处于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中枢位置。区域教育科研机构应具有为区域教育行政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开展教育科研项目研究、组织区域教育科研工作、指导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推广和应用教育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职能。
其次,掌握区域教育科研机构现有科研人员的组成结构、能力水平和工作任务。区域教育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教育科研人员、教学研究人员、编辑人员等三大类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较大比例。不同类型的专业人员的工作性质和任务也有较大差异。例如,教育科研人员的工作重点是科研项目研究、教育政策调研和指导中小学教育科研;教学研究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学科教学研究、指导中小学学科教学实践;编辑人员的工作重点是报刊杂志、课程教材或教辅资料的组稿和编辑以及区域教育科研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新进展和新成果的推介。因此,区域教育科研机构内部的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专业人员的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激励措施。
再次,成立学术委员会,实施教育科研引领、组织和评价功能。区域教育科研机构应成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员可以以所在单位学术(或学科)带头人为主,也可外聘若干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系统设计和制定本单位的教育科研规划及相关规章制度;统筹组织本单位教育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对本单位教育科研工作及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并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并推广应用等等。
最后,关注区域教育科研机构科研激励策略的重点。教育科研机构专业人员能力素质整体水平较高,对其的评价激励要立足于在理念和方向层面的引领,重点对优秀及骨干人才提供制度支持和奖励,以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2)构建中小学校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的方法与策略
首先,明确中小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性质和职能。中小学校的工作重点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教育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是中小学校的主要任务。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发挥教育科研在推动学校办学理念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中小学校承担的教育科研项目应以应用研究、行动研究和实践研究为主。
其次,掌握中小学教师队伍科研能力水平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应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促进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与改进、形成教育教学特色和成果,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丰富职业生涯的内涵。学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对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水平的现状有准确、到位的把握,并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需要,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科研水平较为薄弱的学校应以特定项目为依托,骨干教师参与为主,发挥骨干的示范辐射作用;对于有一定科研基础并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学校,可探索以校本研究方式组织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鼓励多学科骨干教师参与;而对于科研基础较好的学校,则可以鼓励以学科、团队研究为主,激励全校教师的参与。
再次,成立学术委员会和教科研管理部门,实施教育科研引导、组织和评价功能。中小学校学术委员会可以本校学术(学科)带头人为主,也可外聘若干学术顾问。鼓励中小学设立科研处、教科室(教科所)等形式的教科研管理部门。中小学教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系统设计和制定本单位的教科研规划及相关规章制度;对教师课题申报、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等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对学校教师教科研工作成效及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并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并推广应用。
最后,关注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激励策略的重点。相对于教育科研机构专业人员的科研激励策略而言,中小学校对教师的科研激励策略可以更加细化和具体。在对优秀和骨干人才激励的基础上,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激励要照顾到教育科研水平不同的教师之间的差异和发展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策略,激发全校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的热情。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工作已逐步从追求速度、规模和数量的阶段特征向追求内涵、质量和实效的阶段特征转变,区域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中小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机制也将面临新的转型。与此同时,教育科研机构专业人员和中小学教师深层次的教育科研动力激励机制亟待重构。因此,我们要立足于鼓励、支持和推动教育科研工作的出发点,以开拓思维和务实态度创新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积极构建规范、严谨、活泼、健康的教育科研生态环境,推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事业的新一轮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瑞超.科研创新团队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 何光辉.简论建立中小学教育科研保障和激励机制[J].教学与管理,2000(7).
[3] 李三福.教育科研评价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 周艳玲.绩效工资改革与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4).
[5] 曾天山.我国教育科研机构现状分析与发展愿景[J].中国教育学刊,2012(4).
[6] 张灵,胡桂英.中小学教师激励的制度选择[J].教育科学论坛,2011(12).
[作者:郑家裕(1977-),男,广东信宜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助理研究员,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