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

2015-07-08 08:58林书兵张倩苇
中国电化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变革

林书兵 张倩苇

摘要:近20年来,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呈现出瞬息多变的态势,但到目前为止,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信息化教学的效果也未真正凸显。如何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创新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摆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課题。该文以文献调研的方式对20年来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的一般规律,以期为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实践提供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变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从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开始,在其带动之下,许多发达国家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而带动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通过将信息技术融人课堂教学形成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而得以具体体现的,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是在相关学习理论指导下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结构性改造再加以应用推广的。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呈现出陕速发展的态势,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照搬套用到重构创设的改变,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也从简单引入到变革创新的阶段,有关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方兴未艾且逐步深入。笔者尝试着对相关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和内容述评,具体以“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案例”等相关关键词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硕博论文库,在文献来源上重点选取了与教育技术相关的多本专业期刊,以期更好地揭示这一主题的探究历程。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发展脉络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方针是根据全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分层逐步推进信息化教育:第一层面是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与运用;第二层面是开通网络,利用好网上资源;第三层面是开办远程教育,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不断满足社会终身教育的需求。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重点是推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建设、中小学“校校通”、高校“数字校园”、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资源的开发等工作[1]。这一时期的教育信息化策略主要是侧重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加大计算机教室、多媒体和网络教室等信息技术设备的投入,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和建设则关注不够,即所谓的“重硬不重软”阶段,由于资源、方法和理念的缺失,这一时期教学模式并没有因为各类教育设备的引入而发生任何实质的改变,仍然停留在教师为主导的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情景当中。

为解决资源和技术的困境,新世纪初,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着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二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三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特别要重点扶持和发展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但在设备和资源问题都已基本解决的基础上,由于许多一线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已经习惯了以自身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信息化教学设备和资源的引入并不会自动地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结构,以至于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仍旧长期存在,许多教师习惯于强制性地控制学生,无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理念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传统课堂模式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电灌”,对多年来国家和地方信息化投人造成了极大浪费[2]。至此,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仍旧没有因为新技术新资源的引入而发生实质改变。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在2005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分别组织各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育部、财政部也在2010年全面实施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重要举措。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国家盛行的典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引入工作,如研究性学习模式、发现式学习模式和Webquest探究学习模式等,全国各地中小学课堂出现了大量模仿和试用这些先进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也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典型案例。但这一阶段,针对信息化教学,我们采用的仍旧是一种“拿来主义”的态度,以照葫芦面瓢的方式开展各类教学模式应用实验。一方面,由于基础教育学业课程的压力,许多教师对这些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另一方面,各地教育部门义试图借用这些盛行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剔除传统课堂的种种诟病,以达到快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但从多方面的有关信息化教学应用现状和调查反馈来看,情况事与愿违,我们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信息化教学技术和设备使用效率比较低、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分散和信息化人才队伍与优质资源比较短缺[3]。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信息化教育的形势也日趋紧迫: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和方法的飞速更新和信息化资源的铺天盖地;另一方面,我们的课堂教学却出现信息技术引入后水土不服的症状,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并没有形成本质由衷的认可,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形式也并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要素,学校教育机构也未对相应的教育改革实践给予明确持续的制度和机制保障。长期以来,信息化浪潮中的偏科技轻人文,重技术应用缺文化考量的弊病逐步凸显。至此,教育信息化的规模效益一直止步不前,信息化教育的质量效益却不甚明显。正如有关专家所言:我们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多年了,然而基础教育领域一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和实践却仍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期的变革效果。这些问题和困境不得不让我们停下脚步重新思考信息化教学的意义与要求。在这种困境中,我们再开拓新技术的应用,再翻新技术手段而标新立异无疑让我们走向了揠苗助长的误区和极端,难逃浮躁之嫌[4]。因此,如何使信息化教学发挥最大效益,如何认识和思考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伊始,我国陆续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等一系列重要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方针,目的是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5]。祝智庭教授认为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務是在过去十年的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6]。何克抗教授进一步指明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改革之所以没有取得关键性的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只重视了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忽视了教学结构的改革,新的十年规划放弃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法,而提m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念,是希望找到一种新的、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解决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效不显的问题,是想要真正触及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深度融合”要求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能否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也就是能否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了没有[7]。而要通过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就是要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将信息技术的潜能和效益充分发挥出来,而不要让信息技术成为摆设,成为教师的负担,成为传统课堂的装饰品。这需要广大一线教师深入分析现有的工具、资源、环境、基于地区、学校、自身和学习者的实际,不断摸索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使用方式,不断总结、归纳和构建富有成效简单便利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我们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和认识是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而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重提信息化教育模式这一熟悉而义陌生的话题,一方面是基于20年来我们对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应用一直停留在借鉴和模仿的层面,另一方面,通过对这20年来相关学者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及相关案例的探究历程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的一般规律,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经验与启示。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梳理

二十年来,关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文献研究不断增多,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创新关注程度不断加大,在研究主题上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类别与特征研究、信息化教学模式相关案例研究、信息化教学模式相关应用、构建和效果对比研究。在研究类型上,大多数的研究还是处在基础性的、描述性的研究阶段,应用性、探索性的研究还不是太多,评价和绩效研究才刚刚起步[8]。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深入,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有继续深入的发展空间。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研究

教学模式是连接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一定的教学理论的具体体现,构建教学模式的教学理论不同,模式的特征也就不同。从理论上看,各种教学理论都可引申出有效的教学模式,无论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还是建构主义,关键是看能否对课堂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能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当前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致力于变革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因此,其理论基础主要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强调学习者白主学习,强调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强调资源对学习者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学习者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同时,信息化教学模式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三论”原理在信息化教育下的应用。因此,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将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一知识媒体一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而这个交流过程应注重教学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信息的优化组合、信息传输的综合性,避免单一的传输模式[9]。

信息化教学既有教育教学模式的一般特征,也有“信息化”教学的个别化特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义具有创新性特征。如果说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那么信息化教学模式则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10]。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框架可简单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白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1]。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的变化,如教学目的的核心由“掌握知识、传授技能”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教学过程的理念由“被动接受、支配学习”到“自主建构、创造学习”;师生关系的主线由“主导、从属”到“交互、协作”;课程的中心由“封闭单一、资源局限”到“开发资源,共享资源”。一般认为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2][13]:第一,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理想的教学环境的创设;第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三,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第四,互助互动,实现协作式学习。第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

乔纳森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提出了用技术支持的探究性学习、视觉化学习、反思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14]。祝智庭教授提出了教育文化分类框架,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客观主义一建构主义四格维度来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15],义从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其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特点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更加实用的分类方式,如下页表所示。

钟志贤以学习活动的性质(-受—探究)和组织形式(个体一群体),提出了个体一接受、群体一接受、个体一探究、群体一探究四种信息化教学模式[16]。何克抗等对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和“探究性教学模式”)和课外整合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 “Webquest模式”和“适时教学(Jirrl)模式作了较深入的介绍和评述[17]。并且由于技术形式的不断更迭、应用对象的不同层次和学习理论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变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当中义可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具体划分为以“教”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学”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内容”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以“教育媒体”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18[。如以观察信息化教学研究、教学、技术、管理和学习五种视角来进行区分,与之相对应,信息化教学则义可以划分为五类:理论指导模式、教学实践模式、技术支持模式、组织管理模式以及学习认知模式[19];根据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主要着眼点,义可以将教学模式划分为常见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等模式[20]。

通过分析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依据可以发现,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依赖程度非常大,只有一线教师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才能在具体教学实践当中活灵活用设计出新颖实用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种类繁多,而每一类教学模式的适用范畴和应用框架都不尽相同,正如“瞎子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每一类模式都只是反映了信息化教学的某个侧面[21]。要想全面地把握信息化教学,就需要从整体上综合考虑这些模式应用范畴和背景,了解每一类模式应用的基础条件和基本原则,简单地将信息化教学相关模式进行生搬硬套、舍近求远的乱用和舍本逐末式地滥用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当中应当重点加以注意的问题。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雏形——信息化教学案例评价研究

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的一个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加以提炼、归纳和推广而形成的。信息化教学案例是信息化教学中的重要资源,是由一线教师精心设计开发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式,含有某些决策和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是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活动较为本质的反映。它是信息化教学中非常宝贵的资源,能起到很好的指引和借鉴作用[22]。

20年来,通过教育部规划课题研究的方式,许多教育研究机构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如十五期间的教师教育教学案例库建设与案例应用研究课题组、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模式课题组等[23]。针对信息化教学案例的评价研究,当前主要是基于量规的评价方式,闫寒冰具体对信息化教学量规、教学资源量规以及多种教学软件量规做了设计与精选[24],当前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还经常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案例评比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优秀和经典案例的传播和借鉴。

当前,对于案例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案例的编写、开发、收集及整合上,对于案例质量的评定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缺乏客观全面的权威性评价标准。此外,在信息化教学经典案例的传播上也缺乏一定的推广机制,在传播效果上也不甚理想。本研究者认为这一方面跟一些教学案例的教学代表性有一定关联,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的每一次重大教学变革实践,如现在风行的微课与慕课翻转课堂教学实践,都能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传播效应,这跟西方国家在科技应用上的传统优势以及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创新先行实践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可能还与我们本身习惯跟风不善独立思考的传播文化相关,我们总是在借鉴和引用别人的模式的同时也凸显了我们自身在教育实践当中创新性不足的弊病。

(四)信息化教學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比较研究

我们在极力推崇信息化教学模式而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时,主要出于认可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为传统课堂教学带来明显的实质教学效果,能够在本质上优化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这是我们设计和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初衷和最终要义。但在大量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使用一定比不用好…‘用了一定就很好”和“怎么用都很好”的默认理论逻辑在教学应用实践当中长期存在,而实际的应用效果缺少确切科学的证据。鉴于这种现状,何克抗教授指出,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显著提升,把绩效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教育领域,可以对难以量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实施动态评价与监督管理。

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刘斌认为信息化教学有效性问题是伴随着技术在教学中深入应用而产生的研究课题,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要从封闭的主体二元对立关系走向互动对话的交互主体性教学;其次,追求人的发展是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价值诉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理念包括生态的信息化教学观、学教并重的交互主体性教学模式和动态开放的发展性评价原则[25]。张伟平认为考察信息化教学是否有效,仍然要从教学是否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出发,综合教学目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教学过程等多方面因素,从而探索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客观规律[26]。郭俊杰则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阶段对信息化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分析[27]。而闫彬从以课堂环境为基点,以有效教学为根本,以实用视角为指导,以学习策略为指标四个方面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内涵进行了分析[28]。可以看出对信息化教学是否有效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技术环境、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分析等几个主要因素方面。胡晓玲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提出了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测量维度:有效性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是衡量信息化教学绩效的有效测度。对有效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应该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立体结构。它首先包括信息化教学形态(外层)、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层)和信息化教学理念(核心层)三个层面,而这每一个层面义都涉及到信息化教学目标、信息化教学情境、信息化教学策略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这四个方面的要素。只有这些要素的系统和谐发展才会带来有效的信息化教学[29]。孟琦认为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含义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有效教学,并由此建立判定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即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根本,综合效率与效果两方面的要求考察信息技术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运用[30]。郑云翔将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city Maturity Model,CMM)引入教育信息化评价的研究。CMM将软件组织的软件过程能力从不成熟到成熟共划分为五个成熟度等级,给软件组织提供了一个阶梯性提升其软件过程的框架[31]。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型来保障信息化教学的开展质量,如祝智庭团队提出教育教学创新成熟度模型[32],马宁等提出学校信息化建设成熟度模型[33],李新晖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绩效成熟度模型等等[34]。在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工具方面,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的设计及应用研究和信息化课堂教学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程丽则具体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引出信息化教学模式,阐述了该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设计过程,并评价了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效果[35]。

以上针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绩效研究,大多是从理论建构和目标指向上提出的,其成果主要停留在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落实到具体实践层面中的效果评价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评测、以及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对比研究,缺少科学量化的实证研究。此外,信息化教学涉及方方面面的要素,需要在整体构建相关的效果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就某一具体的教学环境开展长期反复的效果评价研究,这其中会有阻碍会有失败甚至也会有反复,但开展效果研究这一总体趋向是当前新的信息化十年规划重点强调的研究范畴。

(五)信息化教学模式移植与构建研究

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本途径,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范畴并非按部就班地进行。一方面,信息化教学设计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要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学设计也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循,如关注学生发展的原则、协作性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和高效益的原则。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6]。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要处理好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关系,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而且必须注重实效等等。 在20年的西方國家信息化教学模式移植的过程中,我们陆续开展了大量典型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应用实践,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和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等[37]。20年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也开展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这其中有与具体学科结合的构建实验,张伟平通过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和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的实施框架,归纳总结出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分析模型,并总结出影响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等[38];张平通过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实验,探究了高职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39];李淑英构建了关注学习风格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检验了该模式在关生学习风格和提高教学效果两方面的有效性[40];还有基于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的模式构建实践,如提出学校一电子教室”“教师一电于课件” “学生一电子作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校要按双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构造建设电子教室;教师根据学校提供的电子教室的教学环境和学生作业情况构造电子课件;学生按双教师的要求,在电子教室里上交电子作业[41],基于电子学档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42].基于空间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43]和基于网络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等等[44]。 从总体上看,近些年来,我们引入的西方教学模式和白创的学科教学模式都不在少数,但教学哩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国外引进与本土应用脱节的现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脱节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一是理论指导作用不够。“信息化教学模式其理论上纷繁复杂、无体系性,实践上的生搬硬套、无规律性已成为信息化教育界的共识”[45]。二是研究内容方面偏颇,仅关注教师方面“传授的教学模式”,或仅关注学生方面“学习的教学模式”,而对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模式研究重视不够。三是新技术应用的缺乏。在教学模式研究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方面比较缺失,移动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薄弱。四是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创新上存在偏重形式、忽视师生互动和学生人格陶冶等问题。五是模式的普适性不强。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然比较零散,不够完整系统,缺乏较大范围的推广价值。

此外,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对教学模式理解简单化,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简单结合就是信息化教学模式;模式选择上简单化,认为一种教学模式包解任何教学难题,忽略教学的复杂性,使教学走向单一僵化。模式应用上的简单化,将别人应用成功的教学模式复制过来生搬硬套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究其原因,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信息化模式的建构提供了流程和方法,所以在建构教学模式时是否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关系到所建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目前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更多的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亲自参与实践进行设计的教学设计模式并不是太多,所以构建出来的模式也大同小异,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不同背景下的教学。鉴于这样一种应用态势,有关研究者建议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采取整合与重构的方式,通过整合,将几种有联系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经过有机结合后,互相补充完善,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最大优势;通过重构,根据具体教学情境对教学模式作适应性改造,这两种方式都保留了教学过程的结构和框架,同时也都增加教学模式应用的调适性环节,也再次凸显了教学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念的不断发展而变化[46]。

四、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未来探索之路

(一)要关注信息化教育模式应用的教育背景,建设适应性的信息化有效教学模式

传统的技术革命论的支持者认为技术会冲破社会规范,带来质的飞跃,这样一种飞跃势必对教育领域也产生极大的影响。然而,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文化传递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不是表现在外部物质技术的选择上。因此,单纯的技术更新并不能直接影响或改善学习。美国ACOT项目小组在其研究过程中也指出,技术本身并不会改变教育,重要的是如何使用技术[47]。AECT2005也在教育技术94定义的基础上明确地突出了“Appropriate”这个概念,意在强调要利用合适的技术过程和资源进行创建、应用和管理,以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技术要求我们根据客观环境、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师水平等因素对技术进行需求分析,以此来选择,而不是从所谓的技术优势出发应用技术。

(二)要关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绩效研究,构建科学客观的评测标准

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应试教育指挥棒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的制约影响不容忽视,它对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广度与深度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完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等的限制,极大地制约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和推广[48]。

其次,要推进信息化教育向深层次发展,必须要有质量和效益意识,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化教学框架和信息化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的绩效研究,对信息化教学的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找出实践当中出现的问题,设计策略,创新方式,变革模式,使信息化教学模式成为真正有效的教学模式。

此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效果最终是落实到学生身上,即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如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白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等,而这些能力难以在短期的学科测验成绩中展现出来,有些能力,如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能是多年后才会渐渐显现。因此,信息化教学效果的体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实践当中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要求立竿见影出成绩出效果,甚至不允许信息化教学实验出现失败,一旦失败或遭遇压力即刻放弃再不提起,这些心态都是实践当中不可取的。

(三)要关注传统教学结构中的核心要素教师,改变教师才能改变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教师主导着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教师对学生的支配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知识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身心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师成为知识的绝对权威和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基础教育的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的任何教学变革都要重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20年来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没有教师积极参与的教学改革都不会形成实际效果。教师问题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以课件为中心,教师制作课件水平不高,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后进生游离于群体之外;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课堂难以常态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传统教学模式的利弊,在思考重构传统教学模式的策略时,要以教师作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突破口[49]。

另一方面,只有教师的主观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们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才会有人力保障。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技术要经历五个阶段:初始、采纳、适应、领会和创新,在这五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达成和发展并不是自动的,而是教师在教学或运用技术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的结果。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其效能也不是自动发挥出来的,而是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思考[50]。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技术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所有环节中都要细致地考虑到技术因素的作用,这些细节没有教师的积极思考和主动创新,信息化教学的改革措施就难以落实。当然,教学模式是教育系统的文化敏感因素,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只要是真正有效,还是比较容易被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认可的。

(四)要为信息技术应用扫清障碍,培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文化

信息化教学模式要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常态,首先必须扫除一些基础性的应用障碍,如教师的能力障碍、经费投入的障碍、教学设备的障碍、教学资源的障碍,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完全抱着“等靠要”的消极态度,要有“变废为宝活灵活现”的巧手, “化零为整积少成多”的耐心,也要有平和开放兼容并包的心态,也只有一线的教学工作者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实践当中,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源源不绝的创新活力。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信息技術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受到学校结构、课堂动力、教师信念及学生行为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信息化教学应用要想成为常态应用,必须构建一个多因素协同作用所构建的良好、和谐的社会文化支持环境。要从长期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教育机构从政策和机制上全力推行支持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措施,改变传统的以学科试卷成绩作为一切教学效果评价的准绳,建立多元的多维度的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评价体系[51]。

总之,只有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锐意创新不断探索的信息化教育文化,我们的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才会不断得到创新和推行。

五、结语

教育信息化新的十年规划为信息化教学指明了方向,通过对20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发现,我们发现信息化教学没有一层不变一劳永逸的固定模式,它总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随着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更加深入的研究而不断创新的。通过创新和变革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都晓英.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和案例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论文,2001.1-6.

[2]李军民.信息化技术与教学过程无缝融合的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11):648-651

[3]杨蕴敏等.国外教育信息化经验的借鉴[J]教育研究,2007,(12):48-51

[4]刘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思考——对信息化教学本质的再认识[J]现代教育技术,2013,(3):26-30.

[5]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 ss/htmlfile s/moe/s3 342/201 203/xxgk_133322.html,2012-03-13.

[6]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年发展规划(2011- 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7]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58-62.

[8]华子荀.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49-51.

[9J刘贵富.大学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58-61.

[10]喻东丽.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论文,2003.

[11]王臻臻.新形势下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2):46

[12]苑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1.(8):26-28.

[13]胡晓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2015,(7):213-215

[14] D.H.Jonassen.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ments[A]. InC.M Reigeluth(Ed.),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A new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y[C].Mahwah, NJ: Lawrence ErlhaumAssociates, 1999.215-239.

[15]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一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6.

[16]鐘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利‘,2005.58-59.

[17]何克抗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J].现代教育技术,2008,(7):5-8.

[18]刘晓斌.试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J].甘肃科技,2008,(12):183-185.

[19]辛蔚峰.试论信息化教学的五类模式[J]中小学电教,2008,(1):59-61.

[20]李凤来.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和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5):3l一33.

[21]骆青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教学模式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8,(1):61-62.

[22]刘世清.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制原则与方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9):1-5.

[23]李莉.信息化教学案例之评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论文,2005.6-14.

[24]闫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M].北京:教育科学m版社.2003.

[25]刘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思考——对信息化教学本质的再认识[J]现代教育技术,2013,(3):26-30.

[26]张伟平.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L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03-106

[27][50]郭俊杰.信息化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0):63-69.

[28]闫彬等.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2):72-74.

[29]胡晓玲.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33-37.

[30]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43-62.

[31]郑云翔.高校课程信息化教学绩效成熟度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8):71-77.

[32]祝智庭.教育技术与教育创新:绩效评价的理论系统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3]马宁.面向过程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及成熟度模型建构[J]远程教育杂志,2010,(1):13-17.

[34]李新晖.教育信息化绩效成熟度模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8,(7):23-27.

[35]程丽.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对比研究[J]价值丁程,2013,(1):219-220.

[36]申志永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探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1):268-270.

[37]张静.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案例评析与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5):147-159.

[38]张伟平.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03-106

[39]张平.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2013,(6):50-52.

[40]李淑英.关注学习风格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9,(8):77-80.

[41]李政忙.构筑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J]教育信息化,2004,(5):52-55.

[42]刘艳丽.基于电子学档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7,(1):45-47.

[42]陈献辉.基于空间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J].湖南T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14-115.

[44]许浩.基于网络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4):129-132.

[45]葛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现实与走向[N].中国教育报,2006-5-25(8).

[46]孔雁.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整合与重构[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论文,2006.30-38.

[47]张文兰.农远T程中信息化教学的“公开课情结”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8):78-81.

[48]宋建辉.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倡导信息化教学模式[J].信息技术,2011,(1):233-234.

[49]李玉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需求与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2):3-8.

[51]蔡曼君等.信息技术与教学缘何难以深度融合——兼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需正确处理的儿组重要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23-29.

张倩苇: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

作者简介:

林书兵: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技术

本理论(zhangqianwei@m.scnu.edu.cn)。

20 Years Review of Research on Inforrmation Teaching Mode in Cluna:

Reference, Change and Innovation

Lin Shubing', Zhang Qianwei2 (l.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in ZhuHai, ZhuHai Guangdong 519087; 2.Schoo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Abstract:ln recent 20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pplication ofinformation based teaching model in classroom teaching is also showing the ever-changing situation, but so far,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benefits did not really highlights,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structure has not been any substantive change. How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structure of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information teaching pattern, promoting the convergence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lung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topic in the current depth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related research on 20 years of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mode thoroughly, will help us to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l rule of construction ofinformative teaching mod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experience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practice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Keywords: Information Teaching Mode; Inform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Change

收稿日期:2015年6月12日

責任编辑:宋灵青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变革
卷首语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高职现代设计史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
初探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化教学改革背景下现代交换网课程的设计理念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高职公共英语评价体系的构建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探究
探究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