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制约教师课堂教学难以改变的原因分析

2015-07-07 03:06许子栋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老师

许子栋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现状,通过a平时的观课和议课,发现了教师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出影响教师课堂不想改、不愿改三个方面的原因,并作出分析。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02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提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改革思路,在基础年级启动了教学改革。我们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来进行突破:一是把教师授课的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训练时间;二是减少学生课外作业的数量,保证学生课外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三是各学科老师探索形成和制定本单元或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四是理科学科的教学进度上加快与提速。我们采取了“全员参与,领导带头,重点推进,典型示范”的策略来推进。

通过这几年的实验与研讨,绝大部分老师的教改意识明显增强,使教改实验课走向了常态化,现在老师们对上教改实验课习以为常,不再感到是一种负担和压力了。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改革这一契机,推动了各科组的教学研究活动,课前研讨,集体备课,组织听课活动,集中讲评,集体做反思总结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科组研究的气氛日益浓厚。

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了还有不少的问题,比如有一部分老师对于教改的精神把握还不够准确,对如何有效地进行课程改革还缺乏系统的思考和有效的应对措施,课改进行这么久还没看到成效,教师的授课水平还保持在原有的阶段水平上,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难以为继,改革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深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听课和反思,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教师认识水平上的不足

误区一: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是完全对立的”。这种错误观点产生的原因在于没有弄明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哪里。要知道光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靠简单重复的练习和大规模的题海战来完成显然是不够的。课堂上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改变,教学各环节的优化,最终还是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课堂才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想走另一条道路,那就是在不增加课时和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来达到上述目的,走出“课堂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是完全对立的”的误区。

误区二:认为“既然是改革,就要把已有的作法全盘抛弃,推倒重来”。这就是犯了片面主义的错误,没有认识和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校这次推动的教学改革,侧重点在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以往老师们在教学中积累的好的经验和作法,该继承的要继承,对那些过时的,低效甚至无效的作法要剔除和改造,但是并不是全盘都推翻,因为有些传统的做法还是有其精华的,我们一方面要适应教育和教学的需要,反映学生的内在需求,在课堂上适当地作些某些变革和创新,另一方面还要继续保持已有做法中适应当前形势的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明智的做法。

误区三:认为“课堂教学改革与新课程的推进是完全对立的”。有人认为,现在我们搞的教改,就是为了应试,提高学生的分数和成绩。这种观点是狭隘的的,新课程的推进就是为了推动教改的发展,反之教改是为了更好的推进行课程,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时间给学生,还课堂的主动权给学生,由老师主宰的课堂还原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课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真正学会学习。这些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误区四:认为“课堂教学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是完全对立的”。从现实的角度讲,高考对于在高中求学的学生而言是他们近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社会、家长所赋予学校的殷切期望也主要是通过高考来实现。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人过于主观地认为“课堂教学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是完全对立的”。但实际却正好相反,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恰恰就是反对“应试教育”中僵化的部分。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才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仍旧是要应试,只不过,应试更需要讲究技巧和方法,何况应试与素质教育本身并不矛盾。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念和操作存在的问题

1. 教育教学理论片面。现在我们有许多的成功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如洋思中学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等。我们原本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可是一些老师只看到了这些成功模式表层的东西,又或者是把别人现存的经验和作法完全照搬,没有真正领会这些经验和作法的核心和精神实质。这些教条主义的错误只会把教改引向歧途,对我们的日常教学而言,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进步,反而弊病百出。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是:精讲的“精”从教材这一头看,是指教材的重点内容和知识体系中的关键部分;从学生这一头看,是指学习中的难点。它体现在表达方式上,则要求语言清晰、简练、确切。只有“精讲”,才能给学生的练习腾出时间,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只有“精讲”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精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所以,是教育教学理论片面性导致了教师自身理论和理念方面的缺乏,无法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取得进步。

2. 老师自身的教学基本功和能力不足。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老师自身的教学基本功和能力不足,就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收放自如,无法让学生信服。“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又怎么能让学生死心塌地的跟随其思路学习没有后顾之忧呢?我们教师除了理论的知识过硬以外,还需要专业的引领,从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中获取知识,并把它运用于教学实践。争取每学期都开设公开课,这对我们来说,既是锻炼、又是提高,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经验,激励我们奋进!记得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教师的基本功一般包括教师的仪表风度、语言表达、板书和课堂的组织与管理等等。然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教学手段不断现代化的今天,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对老师的能力和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人文学科,对老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比较高。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兴趣,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影响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品位的发展。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在课堂上要达到师生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教师有很强的功底和教学艺术。要想顺利推动教改进行,除了教学理念和理论的引导,还需要教师在实际操作和技巧上多下工夫。

三、教师的言传身教问题

教改就客观而言给老师们增加了负担,多讲容易少讲难。因为在少讲的背后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比如说分析透学生和班情,收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预设多种教学方案,制定学案,设计有梯度的习题等。

在教改中,老师的付出和奉献要唱出平常水平下很多,但是最本质的问题还在于教师本身。如果教师本身有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还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那接下来的所有活动也都会变得顺理成章起来。所以说老师们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在教改中属于教改的精神支柱,也是教改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教改不是独立于教学之外的,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我们决不可能孤立地去完成某一件具体事情,各科组和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必须跟上才行,课前研讨,集体备课,组织听课活动,集中讲评,集体做反思总结等活动的开展是以牺牲老师们不少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为代价而进行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必须要从整体、政策、制度、机制等层面考虑周详,要怎样才能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怎样激发老师甚至学生课改的热情,怎样让课改卓有成效的进行下去,还需要我们深入的进行思考。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老师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老师,节日快乐!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老师的见面礼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六·一放假么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