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正旺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何对学生进行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师负有很大的使命。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94-01
0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助建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一、语文教师应首先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树立关心自己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认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培养教师自身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这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统的语文教学也注重“育人”的,这里的“育人”当然也包括心理教育,但主要是指思想品德教育。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明白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心理教育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心理教育定向是个性化的,要适合个体对群体、环境适应的目的,思想教育是社会定向,虽也包括个体工作,但目的是让个体对社会群体产生积极影响;心理教育中师生是平等的朋友,老师不能喧宾夺主,强加观念,思想教育则居高临下,常要行使管理措施使其到位。许多的教师已经习惯传统的教育,要真正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必须切实改变观念,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建设民主的教风,在实践中去培养教师自身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张扬学生个性,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渗透
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和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如果老师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都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
在学校环境、教学课堂中,影响学习适应与进步的因素中,没有比师生关系更重要的了。“双边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一位旁观者,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心育渗透活动中。参与,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透彻;参与,能使教师通过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洞察学生隐蔽的内心世界,参与,可使学生达到被教育的目的;参与,还有助于形成一种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大胆地释放自我,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当然,重视参与并非是让学生“放羊”,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海阔天空,无边无际。参与是为了“发散思维”,即让其打开思路,放开眼界;最终目的应是教师高水平的“收敛思维”,是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将学生发散的思路引回,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的共识。
三、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乃至各科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语文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建成,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数百篇课文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其它内容。当然,这种教育不是集中有序的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深深地蕴藏在课文中,蕴藏在字里行间;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它教育因素综合且并存的。教师要正确处理和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资源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上海《语文学习》封面就打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的口号,许多有识之士对此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在升学的压力下,许多学校教学形式单一,即使课改后有一定改观,仍然两眼只盯着分数,即使有的学校使用新教材,常常也忽视其中口语交际部分教学。其实八十年代语文教育界就提出大语文教学的观点,演讲、辩论、校园电视台、调查、朗诵会等形式逐渐被引入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等等逐渐被广泛运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能力,而且在活动与交流中,学生的心理也能得到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