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萍冷永键/.合江县合江镇农技站 .合江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
合江县真龙柚柑桔螨类和潜叶蛾防治药剂药效试验研究
□李先萍1冷永键2/1.合江县合江镇农技站 2.合江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
合江真龙柚是沙田柚经人工选育而成的早熟型优良品种,现已建成地方优势品种产业基地6667hm2,250万株。该品种树势强健,生长旺盛,枝条细长、密集。由于合江冬暖春早,春梢抽生期常遭柑桔红、黄蜘蛛混合发生为害,受害严重的果园往往大量落叶、树势衰败,不仅当年减产,而且影响第二年产量。幼树大量秋梢叶受潜叶蛾蛀食为害,常卷曲脱落,影响树体生长,受害叶片成为一些病虫害的越冬场所,恶化果园环境。为探索真龙柚稳产丰产、绿色安全的重大病虫害标准化统防统治集成技术,笔者于2014年在合江县合江镇天井村进行了几种药剂防治真龙柚柑桔螨类和潜叶蛾药效试验,旨在开发这几种药剂的田间应用技术,为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供试材料:73%克螨特EC(科聚亚(上海)贸易有限公司);24%螨危EC(德国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1.8%阿维菌素EC(湖南大方农化有限公司);48%毒死蜱EC(美国陶氏益农有限公司);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青岛·杜邦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5%溴氰菊酯EC(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试验地设在四川省合江县合江镇天井村,柚类品种为真龙柚,树龄8年生,初盛产期,果园面积10hm2。
1.2 试验设计
1)防治柑桔螨类设4个处理:73%克螨特EC2500倍液;24%螨危EC4000倍液;1.8%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施清水的空白对照(CK)。每处理3次重复,共12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133m2(5株树),随机区组排列。试验于2014年3月8日,柑桔害螨的螨卵比1∶1时进行,药剂处理区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按常规喷雾法喷药,喷施药液量1 800L/hm2。
2)潜叶蛾设4个处理:48%毒死蜱EC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3000倍液;2.5%溴氰菊酯EC1500倍液;喷施清水的空白对照(CK)。每处理3次重复,共12个小区,每小区面积133m2(5株树),随机区组排列。试验于2014年8月6日,潜叶蛾卵孵盛期(芽长1cm左右)进行,药剂处理区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按常规喷雾法喷药,喷药量1800L/hm2。
1.3 调查方法
1)在柑桔螨类试验前,进行虫口基数调查,于试验施药后21d分别调查各处理区残留活螨头数(成螨+若螨)。具体操作方法是每小区每株按东、南、西、北4个方位各取树体中部1个枝条顶端5片叶,每株共20片叶为1个样点,每小区共查300片嫩叶,统计百叶成螨、若螨头数。
2)防治潜叶蛾实验,于施药后21d分别调查各处理区每株树新生秋梢嫩叶,按东、南、西、北4个方位中部枝条各1枝,每枝5片顶端叶,每株共20片叶为一个样点,每小区共查300片叶,统计受害叶数。
1.4 数据处理
1)根据试验前后螨类的活螨头数,计算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1-(CK区药前螨量×处理区药后螨量)/(CK区药后螨量×处理区药前螨量)]×100%。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不同处理防治柑桔螨类的效果比较
表2 不同处理防治柑桔潜叶蛾的效果比较
2)根据药后受害叶数与CK受害叶数百分比计算防效(保叶)效果。
防治效果(%)=[(CK受害叶数-处理区受害叶数)/CK受害叶数]×100%。具体数据见表2。
1)由表1可得,试验后21d,柑桔螨类各处理防治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1.8%阿维菌素 3000倍液防效为91.70%、24%螨危4000倍液防效为88.71%、73%克螨特2500倍液防效为87.00%。
2)由表2可得,试验后21d,潜叶蛾各处理防治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2.5%高效氯氟氰菊酯3000倍液为92.16%、48%毒死蜱1500倍液为88.89%、2.5%溴氰菊酯1500倍液为81.06%。
1)根据本试验总体防效结果可知,1.8%阿维菌素3000倍液、24%螨危4000倍液、73%克螨特2500倍液对柑桔螨类防治效果较好,在春季螨类螨卵比1∶1时作为防治适期施药1次能够控制危害,保证春季不落叶,不减产,不影响第二年生产的效果。虽然上述3种药剂防效理想,也未观察到对果园有益生物明显不良影响,但从果树生长安全角度考虑,果园用药应坚守“化学农药减量,推广环保型生物制剂”,应推广应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为主的柑桔叶螨适期防治技术,实践柑桔螨类科学、绿色防控。
2)根据本试验总体防效结果可知,2.5%高效氟氯氰菊酯3000倍液、48%毒死蜱1500倍液、2.5%溴氰菊酯1500倍液对潜叶蛾的防效分别为92.16%、88.89%、81.06%,控效均较好,在秋梢抽发如米粒长的物候期喷药1次,可以获得较好的控效。但试验的3种药剂都已在生产上使用时间较长,存在对果园生态环境不安全的问题,这3种药剂的使用技术只能作为潜叶蛾治理的短期措施之一,不宜进行示范推广,应探寻相应的生物制剂、高效环保型化学药剂进行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