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近期疗效分析

2015-07-07 15:45钟时勋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17期
关键词:突聋喉头规管

熊 琼,钟时勋,白 燕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庆400014;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庆400016)

突发性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近期疗效分析

熊 琼1,钟时勋2,白 燕1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庆400014;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庆400016)

目的分析突发性聋(突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0至2014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240例突聋患者,根据是否伴BPPV分为突聋伴BPPV组(55例)和突聋未伴BPPV组(185例);两组突聋患者再根据听力曲线分为4型:低中频下降型、中高频下降型、平坦型、全聋型。均给予口服激素治疗3~5 d,4型患者再分别给予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杏丁联合利多卡因、杏丁联合东菱迪芙、杏丁联合东菱迪芙,疗程2周。变位试验及眼震电图检查确诊为BPPV的55例患者同时行手法复位治疗。结果突聋伴BPPV组4型患者有效率分别为66.67%(2/3)、25.00%(1/4)、44.44%(4/9)、48.72%(19/39),突聋未伴BPPV组4型患者有效率分别为90.32%(28/31)、23.08%(6/26)、58.18%(32/55)、69.86%(51/73);突聋伴BPPV组总有效率[47.27%(26/55)]低于突聋未伴BPPV组[63.24%(117/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0,P<0.05);两组患者不同听力曲线分型中平坦型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6,P>0.05);全聋型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9,P<0.05)。BPPV经1~4次手法复位治疗均治愈。结论突聋伴BPPV患者与突聋未伴BPPV患者比较,近期听力改善较差,以全聋型较为明显。

听觉丧失,突发性;眩晕;预后

突发性聋(突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均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突聋患者听力损失类型不同,治疗及预后也有明显差异[1],本研究突聋患者均采取分型治疗。在临床中发现部分突聋患者伴BPPV,该类患者预后如何,目前尚不确切,且相关研究较少;尚未见伴BPPV的各型突聋疗效的报道。因此,本研究拟探讨突聋伴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各型突聋近期疗效,现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的突聋伴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并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至2014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突聋患者240例,根据是否伴BPPV分为突聋伴BPPV组(55例)和突聋未伴BPPV组(185例)。突聋伴BPPV组患者中男 15例,女40例;年龄17~85岁。突聋未伴BPPV组患者中男85例,女100例;年龄12~7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诊治方法 240例患者治疗前均进行耳镜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前庭功能检查等,ABR结果异常时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排除中耳病变、梅尼埃病、颅内占位病变等。突聋的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5年济南会议标准。突聋患者根据纯音测听的听力曲线分型[1]:低中频下降型为250、500 Hz 2个频率或1 000 Hz下降15 dB HL以上;中高频下降型为2 000 Hz以上(包含2 000 Hz)听力下降15 dB HL以上;平坦型为全部频率听力均下降,且平均听阈(500、1 000、2 000、4 000Hz)≤80 dB HL;全聋型为全部频率听力均下降,且平均听阈(500、1 000、2 000、4 000 Hz)>80 dB HL。240例患者均口服激素3~5 d,4型患者再分别给予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杏丁联合利多卡因、杏丁联合东菱迪芙(巴曲酶注射液)、杏丁联合东菱迪芙,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疗程2周。治疗1、2周后复查纯音测听。BPPV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6年贵阳会议诊断指南。伴眩晕患者进行变位试验、眼震电图检查。所有诊断为BPPV患者均同时进行耳石手法复位(前、后半规管BPPV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法,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症采用Semont管石解脱法[2]或联合Barbecue翻滚法)。手法复位治疗后2 d复查,若未愈则再次进行手法复位。

1.2.2 疗效判定标准 突聋疗效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5年济南会议标准,BPPV疗效评估参照中华医学会2006年贵阳会议诊断指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突聋与BPPV间隔时间 55例突聋患者发病后出现BPPV间隔时间为6 h至6个月,平均6.72 d。1周内47例,1~2周4例,>2周至1个月1例,>1~6个月3例。

2.2 突聋及受累半规管分布情况 55例突聋伴BPPV患者中突聋与BPPV在同侧42例,对侧13例。左耳与右耳BPPV比例为 1∶1.6。1例同时累及水平及后半规管,见表1。

表1 突聋及受累半规管分布情况(n)

2.3 BPPV疗效 突聋伴BPPV患者经1~4次(平均1.78次)手法复位治疗后BPPV均痊愈。手法复位治疗1次痊愈29例(52.73%),2次痊愈15例(27.27%),3次痊愈5例(9.09%),4次痊愈6例(10.91%)。

2.4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疗效比较 住院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0,P<0.05),见表2。两组患者不同听力曲线分型中有效率均为低中频下降型最好,全聋型、平坦型次之,中高频下降型最差,见表3。由于突聋伴BPPV组低中频下降型及中高频下降型例数均较少,故未进行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听力曲线分型中平坦型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6,P>0.05),全聋型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9,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疗效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不同听力曲线分型疗效比较[n(%)]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突聋伴BPPV发生率为22.92%(55/240)。陈志凌等[3]报道,继发性BPPV发生率为17.40%,占伴眩晕突聋患者的47.70%。可见突聋伴BPPV患者并不少见,需引起医生的注意,避免漏、误诊。临床观察到部分伴BPPV突聋患者位置性眩晕症状不典型,本组患者中有10例,但体位诱发试验结果为阳性,且手法复位后眩晕症状明显好转。原因可能为BPPV症状受突聋影响,导致症状不典型。故在临床中应重视对眩晕的鉴别。建议突聋患者出现眩晕症状时常规进行体位诱发试验,对眩晕缓解后再次出现者也应进行体位诱发试验,阳性者可确诊伴BPPV,早期手法复位疗效好,与辛鑫等[4]观点一致。

本研究分析突聋与BPPV发作时间和受累半规管分布情况发现,BPPV大部分发生在突聋后1周内,原因可能为对缺血耐受性而言前庭强于耳蜗或对缺氧敏感性前庭毛细胞低于耳蜗毛细胞[5]。受累半规管以后半规管为主[61.82%(34/55)],可能是重力作用所致,椭圆囊斑脱落的耳石更容易落入后半规管。吴子明等[6]研究表明,突聋伴BPPV可能的病因包括内耳微循环低灌注和病毒感染,且二者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本研究分析了突聋伴BPPV患者不同听力曲线分型的疗效。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指出,突聋患者按听力曲线分型是非常必要的[1]。因为各类型突聋发病机制不同:(1)低中频下降型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2)中高频下降型可能与毛细胞损伤有关;(3)平坦型可能与内耳血管痉挛有关;(4)全聋型可能与内耳血管血栓形成有关。因此,治疗及预后存在差异。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研究结果表明,各型患者疗效差异显著,低中频下降型最高,平坦型次之,而中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最差[1]。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47.27%、6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听力曲线分型中平坦型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聋型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突聋伴BPPV患者近期听力恢复较差,尤其是全聋型,而平坦型疗效与突聋未伴BPPV患者差异不明显。本研究突聋伴BPPV组患者中全聋型比率[70.91(39/55)]较高,听力恢复较差,是否提示听力损失重时可能更易发生BPPV。周晓娓等[7]、Song等[8]和 Lee等[9]等研究表明,突聋伴 BPPV患者预后较突聋未伴BPPV患者更差,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张海雄等[10]认为,突聋伴BPPV患者预后相对良好。因此,突聋伴BPPV的病因及远期预后仍需进一步研究。

[1]余力生,杨仕明,韩东一,等.中国突发性聋分型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48(5):355-361.

[2]Semont A,Frey G,itte E.Curing the BPPV with a liberatory maneuver[J]. Adv Otorhinolaryngol,1988,42:290-293.

[3]陈志凌,陈艳春,徐世影,等.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7(1):31-33.

[4]辛鑫,卢伟,孙淑萍,等.突发性聋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79-81.

[5]齐志勇,张治平,呼和牧仁,等.突发性耳聋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8):1981-1982.

[6]吴子明,张素珍,刘兴健,等.突发性聋继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0,39(2):18-20.

[7]周晓娓,虞幼军,赵远新,等.突发性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预后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16):1219-1221.

[8]Song JJ,Yoo YT,An YH,et al.Comorbid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an ominous sign for hearing recovery[J].Otol Neurotol,2012,33(2):137-141.

[9]Lee NH,Ban JH.Is BPPV a prognostic factor in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y hearing loss?[J].Clin Exp Otorhinolaryngol,2010,3(4):199-202.

[10]张海雄,张青,徐大道,等.突发性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预后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16):1212-1214.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7.023

B

1009-5519(2015)17-2630-03

2015-04-07)

熊琼(1986-),女,重庆璧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耳相关疾病的研究;E-mail:1013370176@qq.com。

白燕(E-mail:baiyan1995@sina.com)。

猜你喜欢
突聋喉头规管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护理风险措施的效果和价值分析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突聋”的年轻人多了
突聋 三周内请务必就诊
上半规管裂发生率及其HRCT特征
动物也会晕车吗
突发性耳聋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
不同方式半规管阻塞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疗效分析
浅谈喉头在歌唱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