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徐志伟
熊瑾玎(1886-1973)是《新华日报》的创始人之一,于1938年担任报社的总经理。在这一重要岗位上工作了9年,为建立、巩固和发展党在国统区的这个宣传阵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共南方局和报社的同志称他是《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熊瑾玎又名熊楚雄,1886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其父熊笑三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第五军军长,蒋介石的嫡系将领。熊瑾玎早年参加毛泽东组织的新民学会,1914年以后在长沙当了五年小学教员。l921年,他曾为毛泽东、何叔衡参加党的一大筹措路费。1922年,熊瑾玎担任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和湘江学校的教务主任和董事,曾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校长。1924年参加改组后的国民党。1926年2月在长沙参与组织湖南三民主义学会,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动言行,参加长沙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斗争。北伐战争中,他担任长沙县财产保管处长,受托向工会和农民协会提供活动经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正是在这个危难的时刻,他由中共中央委员、湖南省委代书记郭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他已经41岁了。
熊瑾玎加人中国共产党后,首先在武汉中共湖北省委工作。1928年4月起,他被调至上海担任中共中央的会计,并协助毛泽民经营印刷厂,秘密印刷党的报刊。他为党中央政治局设立开会地点,挂起“福兴商号”的牌子并自任“老板”。为便于掩护,周恩来调来19岁的湖南女党员朱端绶当“老板娘”。因熊、朱二人在湖南便认识并互相有很好印象,经周恩来促成,两人很快结为夫妻。1932年中央分配熊瑾玎到湘鄂苏西区工作,担任宣传教育部部长兼省苏维埃秘书长。1933年春,熊瑾玎在法租界被捕,虽经叛徒指认,却因宋庆龄出面营救,租界当局将他判刑八年而未引渡给国民党,才免遭杀害。
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熊瑾玎出狱。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共党报《新华日报》。因为顽固派阻挠及日军逼近,编辑部被迫迁至武汉成忠街53号,延至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中央调任熊瑾玎为《新华日报》总经理,由此他负担起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党报的重担。报纸运作过程中的行政管理工作和组织工作十分繁重,在当地经过党组织协助下,熊瑾玎为《新华日报》编辑部在汉口府西一路租到一幢两层楼房。
1938年,日本侵略者逼近武汉。党组织决定由熊瑾玎带领《新华日报》报馆一半人员先期赶到重庆继续出版,但国民党阻挠不给交通工具,熊瑾玎就租用了两大艘木船,领导着几十个同志西上。三峡水急滩险,路途遥远,他们经过了两个月的艰苦历程才到达重庆。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陷,《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了最后一张报纸,第二天重庆《新华日报》就按期出版了。
报业经营方面,熊瑾玎利用《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这两个牌照,不仅办报刊,还把印刷厂办成对外可以承接印书和各种杂件的印刷企业,把报馆的营业部办成了综合性的书店;又通过统战关系,帮助几位爱国进步人士办起酒精厂、炼油厂、工矿公司等企业,由熊瑾玎派党员负责经营。
在担任总经理的九年间,熊瑾玎不仅使《新华日报》突破了国民党的经济扼杀得以维持,还为中共南方局筹措了经费。当年的《新华日报》在熊瑾玎以身作则的带动下,形成了廉洁朴素的工作作风。报馆的信封,都是大家用旧纸糊的,工作手册、便笺都是用裁剪下来的边角余料订成的。在重庆和外地逐步扩大《新华日报》发行和建立分部的工作,都与熊瑾玎的惨淡经营、艰苦奋斗和巧妙斗争分不开的。有人评价说:“在当年的报馆里,可以缺少任何一个人,唯独不能没有熊瑾玎同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熊瑾玎转入晋绥解放区,担任《晋绥日报》社副经理。后任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监察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因他过去为党筹款结交的朋友特别多,不少人找上门来提出种种要求。熊瑾玎既满腔热情地接待他们,同时又坚持原则。凡属工作问题,他总是要组织上按照实际情况解决,对经济上的困难尽量由自己掏出有限的工资来帮助。他为党管了多年财务,晚年仍过着清贫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熊瑾玎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被推举为第一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到怀疑,周恩来在证明材料中指出:“在内战时期,熊瑾玎、朱端绶同志担任中央最机密的机关工作,出生入死,贡献甚大,最可信赖。”熊瑾玎于1973年1月24日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逝世,享年87岁。
参考文献
[1]刘洪.试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经营管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7-143,153.
[2]周燕.“熊老板”的“夫妻店”[J].社区,2004(5):40-42.
[3]周燕.红色“老板”熊瑾玎[J].世纪,2007(5):9一13.
[4]于刚,郑新如,谢韬.熊瑾玎同志与新华日报[J].新闻研究资料,1980(3):22-29.
[5]肖达夫.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宣传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6]马娟.《新华日报》对国统区舆论的建构和消解[D].安徽大学,2010.
[7]姜宁.《新华日报》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吉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