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瑛++王学嘉
摘要 2013年是中国歌唱类电视节目的“大年”,其数量繁多,几乎每个卫视频道都至少有一档此类节目,面对同质化竞争,该类节目进行了差异化改造,呈现出多元化的新特点,促进了歌唱类节目长久的发展。
关键词 明星化;平民化;歌唱选秀节目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自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引发收视热潮后,歌唱类节目在中国电视荧屏上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只有到了2013年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井喷之势”。这显然是去年《中国好声音》掀起歌唱类节目新一轮高潮后所带来各大卫视竞相模仿的后果,深刻反映出目前中国电视节目竞争的残酷性以及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相较于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一家独大”、好评如潮的现象,2013年歌唱类电视节目呈现出了不同的局面:一方面多家电视台的激烈竞争导致观众收视疲劳,另一方面由于《我是歌手》这种明星歌唱竞赛类节目的加入,使得歌唱类电视节目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呈现出了“草根明星化、明星平民化”的新特点。
一、草根歌唱选秀节目
2012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收视奇迹以及造星能力使得多家电视台重新瞄准草根歌唱选秀节目,以致于在2013年出现了十几档雷同节目。除了《中国好声音》继续乘势追击外,还有老牌的《快乐男声》、《中国红歌会》、《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广西卫视),以及新鲜出炉的《中国最强音》(湖南卫视)、《中国梦之声》、《中国星力量》、《我的中国星》、《最美和声》等等,其中新加入的节目大多以“中国”命名,体现出了“后中国好声音时代”中国歌唱类电视节目严重的同质性。当然,这种看似繁华热闹的景观下,却是中国电视节目类型相对单一的无奈现实,整体来说,2013年的草根歌唱选秀节目呈现出以下几点明显的特征。
(一)草根明星化
作为歌唱类节目,好声音仍是此类节目的最大诉求,因此对于好声音的寻找/追求成为节目编导的首要任务,《中国好声音》甚至在节目开播前半年就深入全国各地去寻觅真正的好声音。而当更多的选手发现选秀节目是普通人一举成名并快速进入演艺行业的平台后,他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此类节目以完成类似李宇春、陈楚生、吴莫愁的成名路径。
正因为选秀节目成为成名最快的平台,在2013年的歌唱类节目中,一些已经成名的歌手开始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使得这一年的节目中明显呈现出“草根明星化”的特征。他们或者之前参加过歌唱大赛,或者已经出过唱片,但还不够为大众熟知,也未能获取更大商业利益回报,因此他们选择歌唱选秀节目作为开创自己事业第二春的重要舞台。在这当中,最为著名的是参加《中国好声音》的姚贝娜、金润吉、林育群等,他们之所以愿意放下“身段”加入草根类歌唱节目,皆是因为看中《中国好声音》这块金字招牌的巨大影响力。例如姚贝娜作为一位实力超群的歌手,并未太为普通大众所知。但自从登上《中国好声音》舞台后,她迅速为大众认识、喜爱,甚至成为在所有学员中最具有商业价值的歌手。正因为如此,选秀节目也开始成为一些二、三线歌手尤其是那些亟待成名的选秀艺人频繁出现的舞台,这也招致了观众的反感,甚至戏称他们为“选秀回锅肉”。
(二)大牌导师秀
草根类歌唱节目需要有评判的标准和权威性的评委,于是几乎每档此类节目都设有评委老师。2005年前后,中国歌唱选秀节目中评委席的还只是像柯以敏、黑楠之类的音乐人,他们名气不大,有更多的档期来陪伴一档耗费近半年时间的节目的完成,而且这个时期的选秀节目观众的焦点也都主要在选手身上。然而到了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当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四位目前华语乐坛重量级歌手以极其自然流畅、亲和幽默的互动以及彼此之间默契的配合,广受观众的好评,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他们也迎来了自己人生事业的第二春。因此,2013年的歌唱类节目在寻觅会唱歌的好声音外,邀请大牌明星做导师也成为节目的重中之重。而对这些明星们的称谓不再是传统的“评委”,而是“导师”,他们像大学里的学术导师一样,选拔自己喜爱的学员进行言传身教,并肩作战以完成二人共同的梦想。他们为好声音击掌、“转身”,为学员动人的故事流泪,完成了自己专业领域外的一场“真人秀”。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歌唱类节目中也出现了像章子怡、黄晓明、王伟忠、陈坤等一些非音乐领域的导师。他们能够从舞台表演、服装搭配以及全面艺人的综合素质方面进行点评。不过他们甫一登台,引发观众及网民的热议,尤其是章子怡、黄晓明更是不被网友看好,他们不能够在音乐上给出更专业中肯的意见,只是配合节目组在卖力地演出。但是不管如何,作为电影界天王、天后级的人物,他们的加人为节目增加了更大的话题性,成为节目吸引观众眼球、制造话题的最大来源。(表1)
(三)好故事的情感秀
中国的歌唱类节目正在逐步变成一场讲故事大赛。讲述自己的身世背景,对于想要在残酷的选秀节目出人头地的选手来说,似乎已经从个例变为常态,电视台也正在将观众对选手的才艺诉求转向了故事诉求,于是一场场关于歌唱选秀的赛事也在变成励志和苦情的“故事秀”。的确,歌曲是由具有生命的人来演唱的,而演唱也与歌者的生活故事有着很强的关系。一个具有过坎坷生活经历的歌手,其丰厚的人生阅历会成为他的利器,可能会使他的歌手更为动人。但是既然作为歌唱选秀节目,好声音仍然是最重要的。真实的、适当的故事可能会让歌者更让评委和观众印象深刻,但是一味的煽情甚至虚造故事则会让观众反感,也会让节目变味。
歌唱选秀节目进阶到2013年,讲故事、苦情秀的套路仍然没有改变,梦想、情感、病痛、家庭、眼泪依然是这一年此类节目的关键词。姚贝娜好声音的背后被建构成的形象是一个在经历了癌症后决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的坚强女子,朱克则是一位怀有音乐梦想最后成为酒吧老板的中年歌者,当他在演唱完《离不开你》后讲述爱妻意外去世自己独自抚养四岁女儿的故事,评委、观众无不为之流下眼泪……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好声音因为这些故事的附丽而显得更为动人,而选手也因为这样的故事而更加丰富立体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作为选秀节目及选手来说,恰到好处地使用这些故事才会为节目及选手加分,不然就会适得其反。例如《中国梦之声》里的陆敏雪由于在节目里讲述自己家庭的贫穷,结果却被网友搜索出与之不符的情况,因此被网友炮轰。
二、明星歌唱竞技类节目
2013年的中国歌唱类节目较之以往出现了更为多元化的局面,在传统的草根选秀之外还出现了明星歌唱竞技比赛的节目,包括《我是歌手》(湖南卫视)、《我为歌狂》(安徽卫视)、《全能星战》(江苏卫视)等,体现出中国电视激烈竞争之下电视台力求创新突变的勇气。最先亮相的此类节目是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这档引自韩国MBC电视台原版的节目号称是“中国首档歌手对决电视节目”,以实力歌手的真实竞争以及顶级的视听阵容让观众在长久以来满屏喧闹的电视屏幕上看到了一个纯粹、真诚的节目。在《我是歌手》高收视与好口碑的影响和刺激下,其他电视台也跃跃欲试,认为它的成功可以“复制”,《我为歌狂》就连主持人的设置也照搬照抄,但效果不佳,反而是《全能星战》挪至下半年(10月11日)播出,在2013年歌唱类节目接近收官之际,让参赛的多位明星挑战不同的曲风,以全能之姿为观众炮制出一道精彩的节目大餐。
(一)明星平民化
《我是歌手》的导演曾经在访谈中讲述自己在邀请明星参加节目的难度,证明了明星在初次接触此类节目时的诸多顾虑:节目组需要实力型歌手来提升节目的质量,而歌手则担心被淘汰后没有面子。因此,第一季上电视参加比拼的则大多为“过气”型的实力歌手,如沙宝亮、陈明、黄贯中等,甚至还包括实力超群却不为人知的黄绮珊等。在看惯了草根歌手各种比拼拉锯战以及明星歌手平日里的传统表演后,观众第一次见到明星们被放置“普通人”的位置进行真实、残酷的比拼,而决定他们舞台命运则是现场的观众。这种与传统选秀节目(草根选手命运由明星歌手决定)大相径庭的“权力反转”,在创意上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性,也同时带来了一种优越感。当然,在这其中,明星们离开录音棚,在舞台上以实力来征服观众并确定自己的“江湖”地位,也让观众们宛如在家免费欣赏一场场的群星音乐会。
《我是歌手》的成功直接打破了中国歌唱类电视节目的传统格局,它使得其他电视台开始“复制”这类节目,但是在2013年夏天众多歌唱节目的残酷竞争,《我为歌狂》并未获得更多的关注,反而是《全能星战》在年底较为“清静”的环境中成为一匹收视的黑马。与《我是歌手》不同的是,《全能星战》突出“全能”二字,将音乐分成多种曲风(包含摇滚、民歌、戏曲、爵士、流行等等),让同一拨歌手进行多方位的比拼,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厮杀战”,且每两周淘汰一位,这让习惯了看《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此类明星拼盘式节目感觉到这是“真的”在比赛,也使得观众开始更加全方位地认识这些已经非常熟悉的歌星,且打破了之前对其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例如,之前龚琳娜是个备受争议的歌手形象,但是在《全能星战》里,她一次次以不同曲风的实力征服了观众,建构其一个实力超群、为爱拼搏的全能形象。可以这么说,明星们之所以愿意登上此类节目的舞台,实际上是为了证明自己实力和“江湖地位”,而他们全情投入地表演,则让观众们欣赏到一场场颇具实力的演出,有了个“双赢”的美好结果。(表2)
(二)音乐的回归
既然为歌唱类节目,注重音乐性以及对音乐的尊重自然是应该的。然而在以往的音乐节目中,由于过度注重明星效应以及节目“真人秀”部分,而使得此类节目的根本一一音乐往往被忽略,尤其是一些选秀节目更是突出人气、偶像包装以及商业价值,呈现出消费文化时代电视节目的急功近利特征。可以说,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盲选”为中国歌唱类电视带来了“革命性”的启示,做一档更“纯粹”的音乐性节目是新时期观众审美之需。《我是歌手》首先作出表率,以干净利落的节目气质一扫此前大量节目的冗长、煽情等特点,《全能星战》节目全程以音乐为主,不同曲风的音乐让观众每个礼拜都仿佛在欣赏不同主题的演唱会,可以说是一次听觉上的享受。
另外,2013年的明星歌唱类节目开始真正意义上尊重音乐,它除去歌手的实力演唱外,也非常注重现场乐器的编配。因此,在歌手每一首歌背后都有无数的伴奏、和声等配合。令人感动的是,这些被称之为幕后的音乐人在节目中都被打上每个人的名字,充分显示了节目组对音乐的尊重,也正是这种对音乐的回归使得观众开始觉得歌唱类节目是货真价实的音乐节目,直接提升节目的质量。
(三)舞台效果的注重
2013年的明星歌唱竞技类节目非常注重舞台效果,它将每一周的节目都尽力做成一个小型的演唱会。它选择在演播室内进行录制,通过华丽的舞台、完美的灯光效果,让观众在享受音乐的时候也充分感受到视觉的魅力。无论是《我是歌手》,还是《全能星战》,灯光设计师用不同的元素、手法配合着一首首好音乐,诠释着每一首歌的情感基调以及歌手的心境,如林志炫的《烟花易冷》、杨宗纬的《流浪记》、龚琳娜的《小河淌水》等,舞台无不涌动着天籁柔情,而当歌手在演唱相对劲爆的音乐时,如羽泉、周晓鸥等,舞台又充满了爆发力,这样就在光影的流动和音乐旋律的融合中,观众们的激情也在多重视听感官的作用下尽情释放。
以往央视的《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等节目将节目搬出演播室,多选择在体育场或者室外,声势浩大,但却无法保证整个节目的舞台效果,而且观众也不能充分享受音乐所带来的魅力,他们举着荧光棒、挥舞着粉丝牌,完成的是一种明星与粉丝之间的浅层次互动。然而在2013年的明星歌唱竞技类节目,观众化身为考官,他们不再挥舞着荧光棒在大声惊叫,反而是在室内安安静静地聆听明星/选手们的演唱,遇到动情处,还为之流泪,完成的是一种音乐上知音式的高品格交流。
三、结语
可以说,2013年是中国歌唱类电视节目的“大年”,点燃这种火爆局面的导火索应该是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它的意外成功让急功近利的中国电视蜂拥而上,希望能够“复制”它的成功。因此,歌唱类节目在数量上的庞大彰显了中国电视(尤其是各地方卫视)间的残酷竞争,也凸显出中国电视同质化、山寨风问题的严重。而且,在原创力普遍缺乏的情况下,这些节目仍然是外国节目模式的中国复刻版。
曾有学者在2012年撰文,试问“后中国好声音时代,音乐类选秀节目能否跳出同质化的窠臼、步入良性竞争的正轨?”[1]答案是没有。但是2013年至少在此类节目中出现了草根选秀以外的明星歌唱竞技节目,并且显著地呈现出了“草根明星化、明星平民化”的现象。尽管竞争激烈,部分节目也沦为“炮灰”,但是这种激烈竞争的格局从另一个角度对观众来说却是好事,他们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电视台使出浑身解数争夺观众,努力打造精品化的节目,才使得观众能够看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全能星战》这些有诚意的音乐节目。
参考文献
[1]李迪,许志晖.后中国好声音时代音乐类选秀节目发展理念探析[J].中国电视,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