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

2015-07-06 02:57周琳
新课程·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以人为本

周琳

摘 要: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有效地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更多地去关注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这样的语文才会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文教育;解放学生

语文教学名师于漪是这样来解释“语文”的:“语文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语文学科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我记得陶行知说过:“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用书必有目的。”

首先,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必须先研究“书”,去发掘“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简单点来讲,就是挖掘语文之趣,语文之美,语文之灵性,语文之厚重。

比如讲古文,在很多的时候,我们有些教师纯粹是为了讲古文而去讲古文,课文的内容也只是一带而过。实际上讲古文是用文学的形式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如果缺少这些东西,就无法来全面地体现文本的人文价值和从根本上进行人文教育。

例如,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的篇目含有大量的人文成分,就值得我们去探究。比如,教材中涉及亲情的课文:《散步》将哲理般的思索蕴含在和谐的家庭生活图景之中;《背影》的绵绵细语更能唤起人们在逆境中互相鼓励的精神关怀;《纸船》一诗中对母爱的体味,不正是对学生珍视长辈之爱的最好示范吗?

其次,我们是不是就应该马上把我们发掘的这些内容来“教”给学生呢?这个回答也当然是否定的。

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汉代儒学家也认为,教学过程、教学目标都需要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

所以,我又认为:课堂活动要以人为本,要以学生为主体,力求解放学生。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说中还提出:“解放学生的嘴,即把言论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敢讲敢问。”

例如,我在教学鲁迅《社戏》一课时是这么做的: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1)学会结合原文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2)会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来做的:首先,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在通读全文的时候,思考下面的三个问题:(1)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要求分析时结合原文,有理有据、有评有议。(2)文中你最喜欢哪一段景物描写?为什么?(3)戏好看吗?在读完课文之后,我给出一个大概的一个句式: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三言两语,勾勒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合作讨论后,写在书上,然后发言。此外,我还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作业:

“在你的生活中有像阿发和双喜等这样的朋友和六一公公这样的长者吗?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让我们一道拾笔,让这种珍贵的回忆流淌在笔尖,镌刻在生命里……”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有效地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是新时代的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根深而叶茂,渊远而流长。“人”也将在这样的语文世界中“学习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魏书生.魏书生教育文库[M].沈阳出版社,2000-09.

[3]钱梦龙.我的语文教学观.教育研究,1988.

[4]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以人为本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