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减负问题浅析

2015-07-06 00:27程鹏星
新课程·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减负教学实践语文教学

程鹏星

摘 要:减负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人士关心的话题。针对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减负。

关键词:减负;语文教学;教学实践

减负,减负,减负,当我们在大声呐喊时,是否真正理解了减负的内涵,是否真的落到实处?减负仅仅是减少作业布置量吗?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我将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实例,对中学语文减负问题进行较浅层次的分析。

一、语文减负难以做到的缘由

(一)学生、家长本身对语文不够重视

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与家长的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他们认为语文课程学与不学,成绩并没有多大区别,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家长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孩子,潜移默化中,就会使学生对语文表现出极大的漠视。在打基础的时候,没有足够重视,等到要面对高考了,才觉得语文也得抓。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无疑加重了语文学习的负担,也加重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模式,千篇一律

很多学生常常说上语文课最清闲,想听就听,不想听可以随便。归根结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内容的课文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在讲课文时,总会采用同一种方法让学生加入到课文学习中。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本是可以通过情境陶冶法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氛围中感受父母给予自己的爱。可是语文教师总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找文章中出现过几次背影类似的问题。一节课都在没有任何意义的寻找中度过。学生一节课下来学得很累,负担很重。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会感兴趣?学生不感兴趣,学起来也不轻松愉快,反倒成了一种负担,这又怎么能做到减负?

(三)课堂中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一定要讲实效。不管是讲课还是批改作业都要讲实际效果。可事实上,语文减负工作一直做不下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师每天看似很忙,工作量很大,但都是无效

教学。

1.整堂课学生几乎不用张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行动的权利。然而,大多数语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更多的是将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想讲述给学生,这样学生不张嘴,而老师一节课都在说,学生没兴趣,教师也觉得乏味。

2.出现与教师自身所设想的答案不同,便予以否定

这是很多语文教师会出现的一个大问题。他们在备课时,把所有他们认为的答案都备在心里。结果课堂上总会出现出乎教师预料的答案,教师常常就对学生的答案予以否定。时间长了,学生不敢说话,成了“哑巴”学生,学生学起来会就很吃力。这样的学习效率又有多少呢?

3.教师教知识,但缺乏方法的传授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只是根据书本给学生传授知识,那么学生学到的可能只是所讲知识点本身。离开课本,或者题型稍有改动,学生便束手无策。教师在讲解时只是解决了当下一道题,而没有传授该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技巧。在语文教学中,此类现象经常出现。

从上述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减负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而教师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教师也不再那么疲惫。

二、语文减负的措施

语文减负不是空头口号,需要落到实处。教师是减负的主要参与者,所以就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让学生重视语文这门学科

不重视,便不关注,不关注,便不通。学生要明白语文不是一时一刻能够提高的,它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它是厚积薄发的。不要等到高考在即,才开始着急,抓住书本背诗词、背成语,这样的做法就犹如“亡羊补牢”,收效甚微。重视语文这门课程,每天有所积累、有所感悟,语文的感觉、悟性就慢慢有了。因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二)教师要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教学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去教书,只有不断呈现灵活、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才会吸引学生走进你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多听名师示范课,多跟同事探讨交流,真正利用好现在的电子科学技术,多借鉴、多学习。教师可以运用音乐导入法,带领学生形成一种意境,从而顺其自然走入文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这样的做法不仅会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种种好的教学方法,在于语文教师的用心发掘,也在于语文教师的灵活运用。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满堂灌”会很累,而学生也往往讨厌教师的这种做法。更多的时候,学生愿意自己去学习和探讨,他们更喜欢“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法。

如,在讲授《琵琶记》这篇文章时,我带领学生了解大致的写作背景后,把翻译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异常高涨,整个教室里都是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辩解声。他们会用动作更好地诠释“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学生把讨论有分歧的地方做了标记,等到集体疏通大意时,他们再提问问题、解决问题。整堂课下来,我只是在做一个引导者,或者叫参与者。效果颇好,教师不要不放心学生的能力,有时放手比握在手里更珍贵!

2.放下架子,与学生齐肩

不要总固执地认为学生一定不如老师,老师说的一定就是正确的。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有些方面,学生不见得不如老师,甚至学生的水平会高于老师的水平,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坦然接受,并真诚地与该生沟通交流。事实上,一堂课能够让学生提出很有深度的问题,正体现了老师教学的成功,因为只有被激活的课堂与被激活的学生,才会出现思维的快速运转,才会出现高效率的学习成果。学习效率提高了,自然也不会再感到学习语文有压力,学起来反倒轻松了。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很深刻地道出了方法的重要性。语文教育同样如此,在面对阅读、写作时,很多老师表示压力太大,教给学生,但学生不去掌握。事实上,不是学生不掌握,而是没有教给他方法。面对不同题材的文章,怎么判别题材,怎么去理解作者的思路,怎么去赏析,这些方法的传授是至关重要的。缺失这一部分的讲授,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是致命的。没有方法的传授,学生当然觉得语文很难学,心里抵触,也就觉得压力大了。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传授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也可以把教师解放出来。

语文减负问题,历来争议颇多。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师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教师应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程度,改变教学策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摸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减负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参考文献:

[1]罗敏.高中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成因及“减负”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石锦.减负背景下中学生语文学习负担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11.

[3]夏玲.中学语文教学减负的问题与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4]王安全.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不确定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08).

[5]陈卓珺.初中学校课业减负困境与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6]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减负教学实践语文教学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