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谱的热潮,已经持续了近十年。发起运动的有海外归国华侨,也有少年离家后的衣锦还乡者。数字化时代里家谱也被搬上互联网:在“中华寻根网”的“家谱”栏目里,102个大姓下均有不止一本家谱可供查询。
传统文化里维系家族的除了家谱,还有宗祠。自1990年代刮起宗祠重建风,20多年间这股风已经从沿海的浙江福建、中原的山西陕西等地,席卷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那些在动荡中幸存的祖祠更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彰显一个古老家族底蘊的同时,也让更多人得以瞻仰中国人关于“家”的历史。
家谱和宗祠,是一个家外在的灵魂。围绕于此的修谱、祭祖、团圆等活动,让留着同一血脉却分散各地、日渐疏远甚至素不相识的家族成员们,有了重逢和相识的理由。寻找老家、寻找家族,成为继宗教之后中国人赖以寄托的另一种信仰。
这本是一个大家庭分崩离析、小家庭高速繁殖的时代,是信仰消失、人心迷惘的时代,是需要记得的当下太多、不得不“忘本”的时代。60多年里,“家族”成了一个遥远的词,每个人都可能如蒲公英,被生活的风抛向地球各处。但在户口本上填写的“籍贯”,代表总有一根线在身后牵着。
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寻根文化,老祖宗说,不能忘本。封闭的小家庭早已不能填满人们情感的空虚。离开老家多年后,我们终于跟随指引,溯本追源,找到另一个更大的“家”:当小家向大家靠拢,我们因血脉的团圆而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