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涛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我们的化学教学不再像过去那样只靠教师讲解,学生听课、记笔记、做题,而是让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以化学课本为基础寻找和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那么,怎样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核心所在就是学生能够自主提出疑问,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深入把握教材,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融入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化学实验创设有趣的化学情境,也可以列举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具体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较,提出相应的化学问题。比如,我们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中《爱护水资源》一部分内容时,我就联系学生生活,先让学生课下了解关于水资源的知识,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分享并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地球上水资源很丰富,但是有很多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甚至面临危机,这个核心问题的提出,很顺利地引出了下面的学习内容:怎样爱护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防治水污染?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对于如何爱护水资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质疑能力得到了锻炼,探究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自主探究问题
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究竟是什么,他们还不知道。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经看到的实验现象或是生活中的现实状况,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大胆假设与合理的推想,提出自己的意见,再带领学生结合课本上相关的知识,探究问题所包含的化学知识。这个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对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先自主探究,再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只在旁边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难点,观察学生的表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指导,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交流巩固知识
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研究解决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情况怎样,有无遗留问题,教师在巡视时只能初步掌握。要想面向全体,把握所有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就需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展示自己的收获。在学生自主展示的基础上,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直至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全部总结出来。有的问题学生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现象说得比较清楚,但对于化学原理可能说得不到位,这时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归纳集中,补充学生不足之处。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的阐述可能浅显,甚至可笑,教师应多加鼓励,寻找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需要学生全程参与,落实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对话的地位,形式多种多样,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打造真正属于学生的、充满活力的化学课堂。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