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华明 万路
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基本理论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其实基本理论是化学最基础的知识,与教学重点与难点相比较要简单得多,因此,要把高中基本理论教学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关键词:高中化学;理论教学;措施 高中化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分为很多部分,这些部分内容的特点是相同的,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归纳出一套共同的教学规律。因此,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每部分基本理论的本质内容,教学实践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进行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练就学生强硬的基本功,为提高化学能力打好基础。
一、正确讲清基本理论
首先,要对教材进行仔细深入的研究,并充分利用好教材,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而应分清主次、轻重、前后,找出问题的关键,抓住重点,讲清讲透教材的重、难点。切实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讲解到位。以电解质溶液的教学内容为例,其中第一部分重点讲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学生学习时的难度较大。在电离平衡电离度教学中引出电离度和电离常数概念,对电解质的相对强弱程度进行定量的讲解。通过水的电离平衡讲解如何计算出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其次,找出化学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系统化基本理论知识。化学各个部分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容在很多方面是相互贯通的,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其内在联系。在开始某一新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前,首先要通过旧的理论知识来引导,把前面后面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在每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后,都要对相关理论知识归纳与总结,把知识系统化。
二、注意基本理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新课程改革后,化学教材在旧版教材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变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重点内容讲清讲透,不能不顾学生对知识理论的实际掌握情况,盲目拓展深化知识。另外,要认识到由于学习阶段不同,对每个化学理论知识的要求也不同,无论处在哪个阶段,都应把握好基本理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教学,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知识水平掌握程度的不同,适时适度拓展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运用形象的比喻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形象的比喻可使化学基本理论从抽象变为具体,教师可以通过确切、恰当的比喻进行教学。以讲解通过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更多的反应物分子成为活化分子为例,这个过程可以比喻为打通隧道。一群人中体力有强弱之分,就像分子的能量也有大小之分,有一群人都想越过一座高山,在只有体力强的人可越过的情况下,减少了可越过高山的人的数量。催化剂就像隧道,在山腰打通隧道会降低穿越难度,增加通过的人数,即增加了活化分子数,使反应能够顺利进行。但比喻只是比较笼统的解释,对于催化作用有中间产物理论和表面吸附理论等,并不能对其要反映的机理做出解释。另外,教师应把理论由抽象转变为具体,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化学基本理论。
四、发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归纳。在中学阶段要学习某些氢化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通过分析分子构型与主要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重要的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2.演绎。运用一般规律解答某一具体问题,由一般推到特殊的思维方法被称为演绎。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反应速度与平衡移动规律、电解质溶液理论、无机物反应规律、有机反应基本类型等理论解答某一具体问题,通常会用到演绎推理方法。理论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化学平衡移动规律中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其规律是:在其他条件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平衡将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即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将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即气体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但是运用规律是有前提条件的,包括以下三点:①保证有气体在反应体系中;②气体物质的分子数目在反应前后不相同;③采取增大或缩小反应体系的体积的方式改变压强。尤其要注意第③点,因为一旦改变压强的方式发生变化,就不符合规律了。又如,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已建立平衡,如果向密闭容器中增加一定量的SO2,则平衡体系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以运用此规律。如果向密闭容器中增加一定量的SO3,则体系压强也一样会增大,但由于生成物SO3的浓度提高了,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原规律适用的前提条件缺一不可,改变压强的方式变了,不再满足前提条件,这种情况下原规律自然也就不能成立了。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每一分钟,上好每一堂课,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各种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才是更加重要的。
参考文献:
王祖浩.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