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呵护学生心灵,用心陪伴学生成长

2015-07-05 10:43:38谢蕾芬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小学生

谢蕾芬

【摘 要】学生的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拥有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一次班级事件的处理,让我意识到呵护小学生心理的重要性,特别是任性暴躁的小学生。作为班主任我更加密切关注这类任性暴躁小学生的行为表现,深入思考形成的原因,积极探究相应教育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任性暴躁;心理健康;德育

一、研究缘由

“谢老师,熊君宝(化名)不见了!”一群孩子冲进办公室,急切地讲道。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将自己知道的告诉我,我听得不是十分明白,凭班主任的直觉我知道班上一定发生了“大事”!便立即起身去寻找熊君宝。在学生的指引下,远远地看见熊君宝站在校门口,欲要离开学校。三步并两步走向前,只见他两眼鼓鼓直瞪,泪似珍珠般滚落,双拳紧握,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我叫其他同学回教室让他独自冷静一下,几分钟后他停止了抽噎,接过我递过去的餐巾纸抹干了眼泪。“好了,我们先回办公室吧。”来到办公室,我没有劈头盖脸的批评他,告诉他这样做让老师和同学都非常担心,有委屈可以说出来,不可以用这种方式发泄自己情绪。一番劝导后,他慢慢冷静下来并告诉我,冲出教室只是想找一个地方安静一会儿。后面的教育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一般情况下,我都是先让他们“一吐为快”,释放心中的“不快”,然后各自反思自己的错误相互道歉,握手言和,一笑了之。可任凭我如何苦口婆心,耐心说服,他对上课发生的事就是一言不发。这一招看来不管用,我跟他僵着也不是办法,我只好另寻方法,先让他回教室上课。因为一时没有化解心中的“仇恨”,回到教室他还是埋头哽噎,无心听讲。

下课后找同学仔细询问,大概得知了事情的始末。美术课上,课代表误判他上课讲话,内心不服,感觉受到极大委屈,竟当众大声责骂课代表。被老师批评,课堂上难以抑制自己的心情,于是大哭。下课后美术老师还上前安慰劝导,他居然向老师咆哮“我不要你管”,随后冲去教室。听了之后,对他这样无礼任性莽撞,我感到十分生气与担忧,但是为了能够顺利解决此事,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还是先按耐住了性子。

仔细回想每次熊君宝与同学发生矛盾,都是痛哭难忍,双目直瞪,愤怒至极的样子,有时也会大打出手,但都被我及时劝解。但这次为什么爆发得如此凶猛?细细思考,我立即与家长联系,向家长详细了解小孩在家的各种行为习惯。他在家是独生儿子,平时比较听话,更是疼爱有加,呵护周全,有需必应。在家很少犯错,家长面对孩子偶尔犯错时采用的教育方式——让他自己面壁思过。

我与家长探讨这种教育方式是否恰当?面壁前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面壁时思考何过?犯错之后,没有相互交流的过程,孩子的情绪被“堵”,没有得到及时疏通,久而久之,内心一旦感到痛苦压抑,一旦没有维护好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及时开导,他就会毫无顾忌地爆发出来。在班级碰到钉子,受打击,遭挫折,就会感觉不顺心,觉得好像有人有意跟他们过不去,自然感到非常痛苦,而他又不能主动地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就会与周围的人和事处于一种对峙状态,时间长了,就很可能酿成心理的疾病,如忧郁、偏执、狂躁等,所以出现这次“惊人”的举动在情理之中。

家长这时认识到自己疏忽,愿意配合老师回去积极开导。今后发生类似的情况让他把自己的痛苦心声说出来,并给与相应的引导,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健康的心灵。第二天我收他到的日记反思,美术老师也受到了他的道歉信。

二、研究依据

这件事情促进我深入反思,让我更加关注他们的健康。健康这不仅是没有疾病的身体健康,更多的是心理健康,拥有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200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 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的人” ②的教育目标。这些都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实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了“健康、愉快、积极地生活”的教育目标。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能在成人帮助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的具体行为目标。于是作为班主任我更加密切关注这类任性暴躁的小学生的行为表现,深入思考形成的原因,积极探究相应教育对策。

三、研究实践

不难发现我们的校园中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一些孩子,行为霸道、自私任性、不懂礼貌,欺负别人、好打架、好顶嘴、不服从、好发脾气、纪律性差等。他们过于独立又过分依赖,情绪不稳,有时过于兴奋,有时则任意发脾气。当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一定要在言语或行为上占上风,决不吃亏,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他们难于有好朋友,缺少同龄的伙伴。

(一)小学生任性暴躁行为的主要特点及具体表现形式

(1)焦躁易怒,多疑乖张。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稍有不顺就沉不住气,很容易焦躁愤怒。

(2)自我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自私,爱狡辩,喜欢嘲笑别人却难以接受他人的任何批评。

(3)攻击性行为。任性暴躁儿童缺乏一定的个人修养,自我克制能力较差,比较容易因为琐事而暴躁,甚至大打出手等等。

(二)小学生任性暴躁行为探因

追根寻源,造成学生这些不良习惯表现的根本原因:一是家庭教育存在弊端,娇惯子女,忽视教育,管教粗暴等;二是学校教育存在弊端,教育者未能倾注爱心,缺乏耐心;三是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影視误导、拉帮结伙、长辈恶习等。可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对小学生任性暴躁行为的教育策略

小学生任性暴躁,爱欺负别人的行为大多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暴力,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很大伤害。但是,小学生的这种行为若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对其以后的品德形成,和将来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为了疏导小学生的这种心理障碍,让他们活泼、茁壮的健康成长,近两年来,我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1.身教——启发学生战胜任性暴躁心理

俗话说“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要预防儿童有任性暴躁的不良行为,培养儿童健康的情绪行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不能打骂学生,不使用暴力手段惩罚学生,言谈举止要文明,在校园中教师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低年级教师更要注意不能在学生面前说一些不适宜的话语或做出一些不适宜的行为,以避免小学生模仿照做。

2.宽容——疏导学生的任性暴躁情绪

对于这类性情暴躁的学生,教师要设法减少、避免让学生有发脾气的机会。当学生正在发脾气时,可以采取让步法,冷处理或注意转移法让其平息火气,缓冲一下心理。“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批评教育时注意顾及情面、留有余地,并善于抓住其好胜好强的上进心,帮助其战胜自己的不良心理行为。

3.交流——与家长积极沟通形成合力教育

家庭、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两个最重要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德育比学校德育更生动、更全面、更复杂也更有效。所以,家庭教育指导就成为学校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抓家庭教育已成为提高学校工作质量的新途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沟通家长,指导家庭教育。

4.方法——帮助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对于脾气暴躁有强烈霸道行为的学生,教师应教给他们一些调节方法来帮助他们改掉不良行为,逐渐控制自己约束自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采用行为契约疗法。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彼此沟通的基础上制定一份行为约束与控制契约,让孩子尝试着去做到:

①每周制定活动安排表。小学生自己计划安排这一周做几件关心班级同学的事,培养他们与同学团结友爱。②每周与教师交谈一次。小学生将这一周中自己的心得和教师交流。教师要心平气和的与学生谈话,无论学生是否又发生了任性粗暴行为,教师都要耐心听取并加以正确教育。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马上求助于教师,努力克制自己。每周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一周的体会和执行契约的心得。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约束粗暴爱欺负别人的孩子这种不良行为,引导他们尊重别人,与同学和睦相处,同时让他们清楚的看到进步的历程并感受文明友好时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乐趣。

(2)采用厌恶匹配控制法。厌恶匹配控制法又叫回避学习,是指将需要戒除的不良行为与痛苦刺激联系起来,以消除这种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儿童教育中适用的有:

①想象性厌恶匹配法。教师引导任性暴躁的学生想象其任性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是同学受到伤害,不愿与他玩等等,使任性的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产生厌恶,从而消除不良的行为。

②疼痛换位思考法。请被欺负的同学讲自己内心的感受,说出被欺负的伤心感和身体上的疼痛感,然后教师让施暴的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被欺负的同学,自己也是很伤心很痛苦的,用这种换位思考的方法对任性暴躁的学生进行教育。

③情景转移法。当任性暴躁的学生与同学发生矛盾时,教师立即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注意与刚才矛盾不相干的对象,诸如窗外的树木、行人、车辆等,或者要求他们立刻离开发生矛盾的情景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等他们心情完全平静后,再寻找机会做教育工作。

5.互助——班集体力量感化

学生在校主要是在班级中度过,班级文化学习环境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的生活方式。教师就好比学生的又一个父母,而班级中的其他同学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通过感化帮助他们改掉任性自私等不良行为。

班级中出现任性暴躁学生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采用班会、讨论、竞赛、小品、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 ,从而意识到自己错误,努力改正,不要自暴自弃。

(1)开展主题班队会。教师可以利用定期开展的班队会,将主题围绕“团结友爱”、“伸出友爱之手”、“我爱我的同学”“他是我的好榜样”“文明之花处处开”等等班会;还可以将任性暴。躁行为排成小品让同学们讨论。

(2)奖励好行为。奖励的强化作用可使学生产生“乐从”效应 , 例如奖励“乐学币”,若要协助学生看他在改掉任性暴躁行为后是否有具体可见的思想行为进步,奖“乐学币”是特别有效的方法。在班级中教师准备一些乐学币,教师要用它来奖励好行为,而不是记錄不好的行为。比如,一个学生在一天或一周内表现的好,没有发生任性粗暴的行为,教师就奖励他五分乐学币。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的思想还未定型,可塑性大。“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在不利条件下变坏了,在有利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好。我们要坚信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教好的,暂时身上有行为不好的学生也是可能教好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做工作。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需要爱,而爱的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即师爱。只要我们教育者平时多深入观察学生们的心理变化,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多善于运用心理战术,采取切实而灵活的教育方法,尽力帮助他们矫正不良心理行为。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关心、爱护他们,用情去感化,用心去教育,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让每位小学生茁壮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摘自《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3]摘自《马卡连柯教育文集》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德育小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