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耀
工作30余载,让我很感慨的是很多学生不会感恩,不管是父母、老师,还是其他的人,对他们付出的,他们都享受得理所当然。有些学生不懂爱,不爱父母,不爱老师,也不爱自己。一个不会感恩的人,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还能去企盼他去爱国,去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吗?是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太远,还是教育的无能。或者是我本身不想承认自己的无能。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学习就是生活”这一基本的理念。作为最具生活化的语文学科,应当返璞归真,回归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充分享用语文。传统的语文学习,孩子们缺失最多的就是心灵的体验。而新课标突出强调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我们的语文学科,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及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最为深广,特别是对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语文老师就应当多留出时间,多腾出空白,让孩子充分地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进行对话。在对话中体验,在对话中感悟。
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孝亲敬长的感恩教育并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在于帮助学生体会与父母之间交流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有效的办法。学生每天都会与家长或长辈打交道,体会到家长或长辈的关心爱护和教育,学生也会对家长或长辈献出爱和孝心。让学生总结自己的这些交往的成功经验,本身就是在学习与父母交往,进一步涵养孝亲敬长的美德。
一、做人从孝敬父母开始
(1)首先,在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整理自己的经验,把自己平时向父母献爱心、与父母成功沟通的经验整理出来。这有助于学生获得正面的体验。
(2)让学生找出与父母沟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发育迅速,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但缺乏社会经验,因此容易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与父母发生矛盾。活动中要让学生找出带有共性的矛盾。
(3)让学生分析的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并提出化解矛盾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结合具体问题探究成功沟通的方法。
(4)结合每个人的正反面经验,可以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合作,也可以和父母合作,每人出一期“孝亲”手抄报。应对良策要求简明扼要,具有可操作性。
(5)最后,将学生的探究结果展出向家长汇报,或请家长来看,让家长更了解我们,知道我们渐渐长大了。通过这项活动和与家长的互动,在融洽的氛围中与父母沟通,增进亲子感情,达成在理解基础上的和谐。让同学们与父母的关系更融洽,谈话更温馨,我们的健康成长会有更好的家庭环境。
二、阅读案例,给学生以感恩教育的启蒙
(1)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讲述一些关于感恩的故事和事件。如在讲《游子吟》的故事时,我尽量以深厚的感情和娓娓道来的语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温情、慈爱和恩情的情境,学生也受到了一些感染和启迪。我既是一名班主任,还是一位英语老师,在教学英语技能的同时,还渗透了一些西方的节日介绍,母亲节、父亲节的来历和做法,平安夜和圣诞节的家庭聚会中的种种情景,感恩节的来历和对人们的感激之情。这些内容的讲述激发了学生对恩情的认识。
(2)除了一些美好的感恩故事,我还有时讲述一些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事例。如深圳一位叫丛飞的歌手捐助了100多位学子,但是自己身患重病却没有一人表示关心。如一些子女成年后将年迈的父母赶出家门,不尽赡养的义务和责任。这些事例很让人寒心,也使学生认识到感恩是应该做到的事情。
(3)些正反的案例读完后,我常常布置给学生一个思考的作业:哪些事值得我们感恩呢?安排学生写作感恩父母的文章。有的写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有的反思了自己对父母的歉疚.有的写了对感恩父母的体会。每一篇都情真意切,道出了内心的呼声。
三、观察恩情的榜样
(1)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每天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上的关心和照顾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饱经风霜的脸,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这将会使学生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間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2)打破恩情的屏障。父母与子女产生心灵的屏障,很大程度上是两者缺少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工作情况,父母的爱好等。了解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父母所做的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
(3)体验恩情的模样。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为子女付出了多少,学校要让学生抽机会和父母互换角色,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今天我当家”活动,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爱心体验行动实践。这是感恩父母教育的高潮。在学生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之后.学校不失时机地布置了“爱心体验行动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之爱。这些实践包括我为父母煮一次饭、炒一次菜,或为父母梳一次头、洗一次脚等等.实践之后要写出自己的体会,加深内心体验。六年级的一个同学在《和妈妈换角色》一文中写道:“吃完饭后,我又打扫房间.收拾东西,还要随时给‘女儿拿吃的东西。中午做的饭不合‘女儿胃口,又买了一些吃的零食。一天下来,我都快累死了!原来,做个妈妈竟然这么难!”
四、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目前,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数学课上教师在教学生认识“年、月、日”时要求学生写出家长的生日;音乐课程中也有很多音乐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情感,比如《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大海》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恩之情;《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则唱出对老师的崇敬……我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材的感恩教育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进行感恩教育渗透,让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品德的熏陶。
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课文《掌声》中的同学们没有因为英子是残疾人而歧视她,反而鼓励她,给她掌声,英子也非常感动,而且把这种感激转化为生活的信心与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乘机教育学生:要学会关爱他人,更要珍惜他人的关爱,好好学习也是回报他人的一种方式。
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还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引导。有一位三年级的老师在教课文《可贵的沉默》时,就向学生们提问:“你们当中有谁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呢?”大部分学生保持沉默,有学生则在下面小声回答“没有”。这时,老师就对学生进行引导:“妈妈十月怀胎把你生下来,你的生日其实就是妈妈的受难日!”“我们是不是应该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在那一天给他们送上一份惊喜呢?”孩子们似乎有所领悟,立刻讨论开了:“爸爸妈妈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付出了许多,我要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为我营造了温馨的家庭港湾。”“我要做一张生日贺卡,画上妈妈最喜欢的菊花。”“我要为爸爸锤背,因为爸爸上班可辛苦啦。”……随着学生的逐步感悟,他们也完成了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过程。
五、及时表扬学生
(1)定期举行别开生面的调查问卷。问卷一般分两部分。一部分由学生填写,一部分由家长填写,填写的都是关于生日、喜好、生活习惯方面的内容。有的学生写道:“我体会到了父母对我的爱,他们的爱在一言一行中,在一点一滴中。”还有的说:“我疼爸爸妈妈的时候少,爸爸妈妈疼我的时候多,长大了我要好好报答他们。”这些语言虽然稚嫩.但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爱心在萌动、苏醒。
(2)每学期评选一次十佳小孝星。采用班级上报材料、家长及班主任进行调查采访、学生评议、社区问卷等形式,每学期评选十名小孝星。其典型事迹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表彰。小孝星评选活动,为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树立了一个个鲜活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