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2015-07-05 09:55郭园园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长恨歌对比研究

郭园园

【摘 要】《长恨歌》是我国古诗史上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作者白居易通过将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太宗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很多的译者和学者做过研究和翻译。本文以杨宪益和许渊冲的译本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了这两个译本。杨宪益和许渊冲的译本都完整忠实地再现了原诗的内容,但在整体结构、风格、选词和修辞方面都有所不同。杨宪益的译文在韵律、形式、意境方面更贴合原文,做到了“音美、形美、意美”。因此,我个人更倾向于许渊冲的译文。

【关键词】《长恨歌》;英文译本;对比研究

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境、和优美的声韵为最主要特征。作为中国著名的古诗词《长恨歌》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一、《长恨歌》内容简析

《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公元806年。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其诗以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而著称。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所作。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

二、从宏观角度对比杨宪益和许渊冲的译本

1.整体结构

歌,本是中国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来发展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的音节和韵律比较自由,一般采用五言或七言的形式。《长恨歌》共120行,采用的是七言歌行体,诗中多用“AABB”式韵脚。杨宪益的译文(以下简称杨译)共208行,译诗的音节并不工整和押韵,属于英诗中的自由体诗,杨译注重意思的表达。许渊冲的译本(以下简称许译)与原诗相同,共120行,且每行12个音节,基本采用了押尾韵的方式。例如,

原诗: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予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分析原文,我们可以得出,诗句押的是尾韵。前两句中的“侧”、“色”押一个韵脚,后两句中的“脂”、“时”一个韵脚,属于“AABB”式。诗歌韵律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杨译:Yet with such beauty bestowed by fate,

How could she remain unknown?

One day she was chosen

To attend the emperor.

When her maids helped her rise,

She looked so frail and lovely,

At once she won the emperors favor.(冯庆华,2010,p449)

许译:Endowed with natural beauty too hard to hide,

One day she stood selected for the monarchs bride.

Without her maids support, she was too tired to move,

And this was when she first received the monarchs love.(冯庆华,2010,455)

通过对比杨译和许译,我们可以发现,杨译基本上四句话翻译原诗的一句,注重意思的表达,因此比原诗和许译要长。杨译没有明显的押韵,属于英诗中的自由体诗。而许译每两句押一个韵脚,属于典型的“AABBCCDD”式,韵律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与原文效果一致,因此许译更为出色。

2.整体风格

译者风格直接影响译作的风格。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与许渊冲在翻译风格上各具特色。在《长恨歌》翻译中,杨译选词较为简单,句式较短,基本都是两句翻译原文一句,全诗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真是反映原诗文,体现了他们忠实原文,意思清晰的翻译风格。许渊冲翻译《长恨歌》体现了他所主张的“三美三化三之论”。“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是诗歌翻译的本体论;“三化”即深化、等化、浅化,是诗歌翻译的方法论;“三之”指知之、好之、乐之,是诗歌翻译的目的论(许渊冲,2006,73-79)。

在上面例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译更注重原诗字面意思的表达,将“百媚”直译为“a hundred charms”,将“无颜色”直译为“colourless”,体现了忠实的翻译风格。而许渊冲将这句译为“Turning her head, she smiled so sweet and full of grace/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首先“grace”与“face”押韵,读起来更为紧凑,语句优美,达到了“音美”。其次,这句话是说杨贵妃容貌美丽,后宫无人可及,“百”并不是确指一百,而是非常的意思,譯为“full of grace”更能体现杨贵妃的美丽、优雅。最后以“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来意译“六宫粉黛无颜色”,是“等化”策略的成功运用。原文通过比较杨贵妃和六宫妃子,凸显了杨贵妃的美丽,而译文只将杨贵妃与最美的妃子比较,表现了杨的美丽无与伦比。这就从内容上达到与原文等值的效果,极大地发挥了译语优势。通过对比发现,两种译作虽然都将原诗内容表达出来,但杨译略显苍白,不如许译用词精炼,意境优美,因此,许译更好的再现了原诗。

三、从微观角度对比分析杨宪益和许渊冲的译本

1.选词

词是诗歌的基本组成单位。诗歌翻译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词。例如,杨宪益和许渊冲对题目的翻译。二人分别将“长恨歌”翻译为“Song of Eternal Sorrow”和“The Everlasting Regret”。“歌”是一种古代音韵和形式都比较自由的诗歌形式,并不是歌曲,因此将其翻译为“Song”并不合适。将“恨”译为“Regret”比“Sorrow”更为贴切,因为诗人前半部分虽然在讽刺李杨的骄奢淫逸,但最终的基调还是定位对李杨爱情的赞颂与因安史之乱而造成二人爱情悲剧的惋惜和遗憾,regret 有遗憾之意,因此更贴切。“长”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缩影,将其翻译为“Everlasting”再完美不过了,这个词在表示“永远、无休止”意思中最长,而且-ing有持续的语法意义,充分表现了凄婉欲绝,余愁绵绵的意境。其次,原诗中“汉皇”,杨宪益将其直译为“the Han emperor”而许渊冲翻译为“monarch”。汉皇本指汉武帝刘彻,此处指唐明皇李隆基。可见杨因不了解文化背景造成误译。而许采用“浅化”的手法,将其翻译为“monarch”,避免了读者的疑惑。

2.修辭

(1)典故。典故是汉语诗歌的一大特色,可以加强诗歌的表现力,在有限的字数中表现丰富的内涵。原诗中“不重生男重生女”语本《史记·外戚世家(褚先生补)》:“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司马迁,2009,p130)杨宪益将其译为“All parents wished for daughters Instead of sons”,许渊冲将其翻译为“to the grief of fathers and mothers who would rather give birth /To a fair maiden than to any son on earth.”原句是指杨贵妃的得宠后全家都富贵无比,当时的人们都希望生貌若天仙的女儿,像杨家一家富贵。杨宪益将这句直译出来,基本完整的表达了字面意思,当时人们的生养观念的改变,并没有表达出父母希望女儿长大后美丽迷人,有幸入宫。而许渊冲通过“深化”译法,将a girl译为a fair maiden,与原诗隐含意相同,并进一步反映了因杨贵妃的花容月貌而带来的社会影响,与原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2)比喻。比喻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常用跟一种事物有相同点或相似点的另一种事物来说明该事物。原诗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比翼鸟”和“连理枝”是比喻。“比翼鸟”只有一只眼睛和一只翅膀,雌雄必须并翼飞行,经常比喻恩爱的夫妻;“连理枝”指两棵树的树干合生在一起,又叫“相思树”,比喻夫妻恩爱。杨宪益将其翻译为“In heaven we shall be birds/ Flying side by side./On earth flowering sprigs/ On the same branch!”许渊冲将这句翻译为“On high, wed be two love-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两者相比许渊冲的翻译更能体现“比翼鸟”和“连理枝”的内涵,而且创造性地増译“from spring to spring”和“wing to wing”构成形式对应,在声韵和视觉效果上产生比原文更出彩的审美体验。

四、总结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因为不同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等因素,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任务。杨宪益和许渊冲都较为成功的翻译了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有利于中国古代诗歌的传播。通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比分析杨宪益和许渊冲的译文,我们发现许译达到了成仿吾在《论译诗》所说的译诗标准:“理想的译诗应该是:第一,它应当自己也是诗;第二,它应传原诗的情绪;第三,它应传原诗的内容;第四,它应取原诗的形式。”(转引自申雨平,戴宁,2004,p.117),再创了一首荡气回肠,缠绵婉转的英文版《长恨歌》。

参考文献:

[1]党争胜(2008)《文学翻译鉴赏导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冯庆华(2010)《实用翻译教程》(第三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刘重德(2003)《西方译论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申雨平、戴宁(2004)《实用英汉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司马迁(2009)《史记》.南京:凤凰出版社

[6]许渊冲(2006)《翻译的艺术》.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7]张智中(2006)《许渊冲与翻译艺术》.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长恨歌对比研究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长恨歌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兰峪水,长恨歌
理性思考 深切同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法探究《长恨歌》的主题
不同历史想象中的女性形象——论《长恨歌》与《白鹿原》叙事中的两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