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明晶
【摘 要】“孝”为百善之门,为德之本也,也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但现如今传统文化缺失,我们的教育只教孩子拿分数,不教孩子如何做人,让孩子如何“孝”。 要让孩子们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中,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我们就要传承和发扬孝文化,让“孝心”成为孩子进步的内动力。
【关键词】孝心;孝文化;家校联教
“孝”为百善之门,为德之本也,也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 我们的祖先极力提倡而推崇的孝道,为维系和促进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总导演吕明晰说,孝是人类一切爱的起点,是所有爱的种子,是人的天性。可是当教育部修订《中小学生守则》增加孝敬父母条款时;当和谐德育研究的实验教材《和谐成长》把孝敬父母作为重要内容时;当李汉秋和60位全国政协委员正式提议创设中华母亲节时;当新版"24孝"行动标准发布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今天的社会缺少孝文化建设了。
日本某青少年研究所对日本15所中学130名高中生、美国13所中学的1052名高中生、中国大陆21所中学的1220名高中生。问卷中问道:“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谁?”结果日本学生认为第一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美国学生认为第一是父亲,第二是球星,第三是母亲。而中国学生的前十位最尊敬的人中竟没有养育他们的父母双亲!
当传统文化缺失,孝心这个原本应该是每个人基本道德的东西被反复提出时,我们必须反思这个社会怎么了?这是我们的教育出了大问题,只教孩子拿分数,不教孩子如何做人,让孩子如何“孝”?“教”就是“孝”和“文”,教育应该先教孩子做人的文化,现在的父母重术而轻教,把孩子教成了小皇帝,何来孝?学校里有哪一堂课又是教“孝”的?想一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我们能相信他爱国吗?所以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孝文化,让“孝心”成为孩子进步的内动力。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参考措施如下:
一、让孩子认识孝道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故为人子女,欲行孝,应先從爱护自己开始,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而担忧;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在自己的品性上,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以德润身,奋发向上。勿让父母为我们操心、蒙羞,此乃孝顺第一步。
更进一步,如果能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对所有的师长、宗亲;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努力、贡献,让父母宽慰,使他们一生的辛勤没有白费,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光耀门楣”,“孝行”至此就更加圆满了。《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中学生行孝即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父母看到孩子进步自然会高兴,会感到光荣和自豪,自然更会给孩子鼓励,甚至奖励,那么孩子的学习能没有动力吗?如此良性循环,何愁教育之难?
二、家校联教
(1)召开第一次家校教育研讨会,达成老师与家长在孝文化建设上的共识。
(2)家校共同学习新24孝行动标准
(3)家校以群,微信、短信、字条、电话等各种形式交流孩子在家尽孝的表现,并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
(4)重视一些特殊日子,鼓励或带动孩子尽孝。例如:孩子的生日、父母的生日、父亲节母亲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三、每天讲孝
(1)问卷调查,召开孝文化建设的主题班会
(2)学习《孝经》和《论语》,强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
(3)学习郭居敬版24孝故事和新24孝行动标准。
(4)学习《弟子规》“入则孝”篇。
(5)开展“讲讲我家里的孝顺故事”活动。
四、为“孝”叫好
建立学分制,为孝顺的孩子加分,在班级形成“先做好儿女,再做好学生”的优良班风。“孝”就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祭祀等等。因此,“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用于处理家庭中长辈同子女之间的关系;然后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但无论怎样发展,只要一个人有了孝顺父母之心,也就有了仁爱之心,感恩之心,珍惜之心,上进之心,孩子的成长进步就有了持久的内动力。
参考文献:
[1]《孝经》
[2]《孝道》
[3]翟鸿燊.《问孝道》
[4]叶光辉.《中国人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