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育资源是各种体育现象赖以发生、存在的载体和动力,它不仅是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与体育文化等发展的重要依托,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新模式,不仅对发展社区体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郑州市;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探索
一、郑州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郑州市为河南省会、五朝古都、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及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目前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化、城镇化、居民生活小区化的进程。
1.社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足
体育场地和器材是居民进行社区体育活动的基础设施,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的限制,场地器材设施不能满足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社区居民的活动点主要集中在公园广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场地,还有很大一部分在街头巷尾。
2.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缺乏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以居民自筹经费为主,其次为社会赞助。这种现象的形成既与郑州市有限的体育经费有关,同时与社区建设不尽完善合理有关,也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着较大关系。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郑州市各行政区建设中对体育设施的建设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经济水平越发达的区,社区体育场馆建设的功能越齐全,居民健身场地器材设施条件越好,体育器材设施的数量也越多,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也越好。而大部分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简陋,很多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
3.部分居民的体育意识淡漠
现代人十分注重各种科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多种技能,提高个体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社会主体个人的身体能力。多数年轻人认为健身锻炼是中老年人的事,自己身体强壮不需要锻炼,所以锻不锻炼身体无所谓。这反映出青少年的健身意识稍差于中老年人。
4.社区体育指导员缺乏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对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技能传授、指导和组织管理的人员。在调查中发现,“无人指导”也是影响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的今天,缺乏社区体育指导员将无法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5.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有待完善
郑州市在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工作中缺乏相应具体的政策法规,社区体育一度陷入可抓可不抓的境地。目前社区体育组织形式较为单一,调查显示,75.2%的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都是自发组织的,65%的社区没有专门的体育领导机构,缺乏有关部门的组织管理,一些居民的健身意识有待加强,这也需要社区有关部门对此进行宣传。
二、郑州市高校体育资源现状
1.高校体育场馆资源
通过对郑州市高校的随机调查发现,随着体育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工作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各高校都在根据自身的条件,积极地进行体育场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形式较为单一。调查高校中体育场馆基本上都是采用的学校后勤主管或由体育教学单位主管,开放形式以面向校内学生为主的计次收费形式。其次体育场馆资源的开发则以简单的租赁制,学校只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而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则不再过问,很多的场馆资源都被改建成商业中心,网络娱乐场所,造成体育资源的浪费,满足经济利益需求,但是忽视了社会利益的影响。
(2)高校体育场馆时间开放不够充裕。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基本上为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众多高校在保证正常校运动队训练的基础上课外活动时间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部分条件较好的高校在课外活动时间、晚上时间和周末时间开放,由于管理条件限制周末开放的体育场馆院校很少,开放时间短,开放时间比较集中导致参与体育锻炼的主体人群为在校学生,社会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够充裕,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上人们的体育活动需要。
(3)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的内容不够丰富。高校体育场馆在内容上的开发还较为单一,主要是根据场馆的建设作用来确定体育资源开发的内容,这样的开发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无效开发,诸如篮球馆就开发为篮球则是篮球馆资源的无效开发,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去事项场馆资源的最大化的开发,诸如篮球馆在下午时间段进行篮球的开展,晚上時间开发羽毛球等和生活更为接近的健身项目,内容的不断丰富和体育场馆的合理分布使用将会使体育场馆资源开发更加趋于科学。
2.高校体育人力资源
郑州市的高校拥有大批体育专家、学者。他们接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合理的体育知识结构和丰富的体育专业经验,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将成为指导社区群众体育健身、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主力军。另外,还有大批热爱体育运动的优秀大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运动经验使得他们能成为社区体育锻炼、康复咨询、群众体育指导员的最佳人选。
三、郑州市高校体育资源与周边社区体育共享的对策
1.政府优化资源配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为体育场馆开放的高校免费提供必要体育器材,或者动用体彩基金给予其成本补偿。还可以通过引入来自社会的企业管理、服务和资金资源,使学校体育设施更加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地向公众开放。另外,政府、学校、社区三方可以共同出资以分解资金压力。教育部门应当以“公共资源”的理念规划建设学校体育设施,把高校的体育设施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市场资源”来规划和建设。
2.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培养社区体育人才,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高校拥有丰富的体育专业人才,可以鼓励在职体育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指导社区体育活动,社区体育能为高校体育师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双方资源互补,共同促进。在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时候,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开发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教学管理模式,不但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社区体育也得到了科学的指导,双方实现了双赢。
3.高校与社区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沟通多样化,管理模式多元化
发动高校学生会、学生协会、学生团委等各种学生组织与社区居委会联系,成立高校体育学生社会实践等部门,或者成立相应的体育组织,吸收社区领导或者社区体育积极分子作为会员。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加强创新管理,建立一系列合理制度,比如入校登记制度,设施安全检查制度,健身运动作息制度,公务损坏赔偿制度,明确责任,消除各种存在的隐患。高校可以自主开放管理,专门成立校内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管理实体单位,实行目标经营管理,由其自身自我造血,自我发展,实现其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共赢,也可以委托经营单位进行管理经营,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责任,实行企业管理,学校监督。
4.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惠及社区体育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发展,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更加明确了方向性,使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个人的需要,而大学体育的科研和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大众。高等院校拥有众多专家、学者,他们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广泛的体育信息、丰硕的体育科研成果,所以应当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科研、信息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群众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探索适合不同社会群体的科学健身方法,科学地组合不同类型的健身内容,开发并推广一些成本低、简单易用的群众健身器材,以此扩大群众体育活动的参与面。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体育总局,1995年颁布
[2]国家体委,《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1997年
[3]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
[4]曲宗湖.二十一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
作者简介:
李丹,郑州大学体育系在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