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素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必需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可见,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合作学习却往往流于形式,有时候仅仅局限于小组讨论等缺失,实效性差。我认为,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要把握合作学习的四个要素,并努力实现。
一、全员参与,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重在共同参与,为此,教师要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课堂。为了完成某种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助性学习,确保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和任务。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现有的学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你如何量地上圆形花圃的周长?”学生可能会说,用软绳绕花圃一周,然后量软绳的长;又如“你如何量圆形碗口的周长?”“量圆形纸片的周长?”学生可能会讲出许多化曲为直的方法。随后,教师可以用绳子缠住粉笔头在空中划出一个圆,“那么,你能量出空中这个圆的周长吗?”用刚才的工具和测量方法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从而产生较强的探究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时教师要引导学习小组的组长对组员提出明确的分工。一个同学负责量圆的周长,一个同学负责量圆的直径。一个同学进行记录,一个同学负责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合理的分工,组员承担着相应的任务,肩负着自己的职责,能有效地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会有区别,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构建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同时个人思维往往具有局限性,有效的合作学习就是要实现优势互补,弥补个人思维的局限性。“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开展合作学习,可以扩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的传播量,达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效果。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和他人交流、分工、合作、同时要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合作进行有效指导,评价反思,并在评价反思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找改进的办法。如在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我用了这样一个例题“人的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青少年每分钟约跳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婴儿每分钟跳多少次?”先让各个组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汇报本组的解答方法。学生1:我们是这样求解的,把75平均分成5份,先求1份是多少,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份,合起来是9份;再求9份是多少?列式为75÷5×(4+5)=135(次)。学生2:我们是这样求解的。题目告诉我们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4/5,先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的次数75×4/5=60(次),然后再求婴儿每分钟的次数:60+75=135(次)。学生3:我们的想法是这样的,题目告诉我们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多4/5,把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看作单位“1“,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相当于青少年的(1+4/5)=5/9,列式为:75×(1+4/5)=135(次)。學生4:我们是这样解的,因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4/5,可转化成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与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比是(4+5)。学生5:第一步先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与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和是75÷5/(9+5)=210(次),然后210-75=135(次)。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几种解法,对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进行梳理和反思。这种呈现例题之后,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讨论、发言,最后让学生对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进行梳理和反思。这样的教学,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和探索精神,又学会进行互相交流,增进了合作意识。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境界。
三、及时鼓励,合理评价
有了好的合作内容,并不等于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如何避免优生滔滔不绝,中下生默默不语的局面呢?除了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和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发言,善于表达的意识和能力之外,巧妙地运用评价手段,也是提高小组合作实效的方法。
小组合作评价,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相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应注意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成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但是我们不要忽视了在合作学习中转变和提高学困生的任务。为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如果小组中推荐其中的学困生作发言代表,要及时鼓励、表扬。要帮助学困生共同成长,教会学困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示学困生发言的内容,采用种种办法让学困生有更多的学习、展示机会。
四、塑造精神,培养品质
合作学习不仅仅要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也要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更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和走向社会奠定思想基础,培养合作品质。因此务必注意以下两方面:
(1)合作学习要培养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情感。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学生往往为了一点小小的得与失不能友好相处,交流时不善于倾听,当别人的意见同自己的意见不能统一时,难以宽容他人的不同意见,谈话远离问题,课堂秩序较乱等。实际上,合作交往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同时它还是情感的沟通,心灵的交汇,思想的碰撞。合作学习需要参与者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欣赏别人,从而达到提高自己、教学相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的人是孤芳自赏,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才是高尚的人。教师要重视学生合作学习情感的培养。①要加强组长的合作技巧培训,如:怎样组织学生发言,怎样在小组内分工,遇到小组意见不一致时怎么办?②要教会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要讲礼貌,别人发言时要注意倾听,学会补充;③要教会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宽容他人。④要教会学生会欣赏他人。当同伴有新的想法时,说说“你真棒!”当同伴夸赞你时,说说“你也行!”当同伴否定你的观点时,说说“也许你是对的,让我们再一起想想。”组员之间既有肯定、表扬、鼓励,也有情感的沟通,人文关怀。坚持这样做,学生就会感到乐于合作,爱好合作,善于合作。
(2)合作学习的精髓在于塑造人的合作的精神。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立意识比较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合作学习不光是为了合作,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让学生懂得: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教师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合作学习区别于个人学习的优越性,从而培养人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情感,并因此形成终身参与合作的品质。当一个学生变得不仅仅是在数学学习中乐于跟同伴合作,在其他的领域也积极与人合作,那我们的教育就促进了生命的和谐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合作意识,互帮互学,增进团结;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拓宽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包括学困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把握好上述四个要素,认真实施,不断总结经验,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