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云
文言文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语文上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难就难在文言文写作年代久远,背景复杂,古今汉语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多学生都反映,学习文言文时,很多情况下都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无法真正灵活得运用文言知识去学习。很多学生都是背了很多,一旦考试,就无法灵活去运用。怎样才能更好得学好文言文,是现在中学生的当务之急。下面结合我在多年的教学中慢慢的摸索出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预习
我认为,古文开放式教学的第一要义是预习。教师在新授之前,必须引导学生读通古文。这里的预习,目的是扫除文学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要重点围绕三方面进行:找出生字、通假字,并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字义。参照注释,把文中有碍于“了解内容”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虚词找出来,体会它的含义和用法。把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画出,以便向老师请教。预习形式,可以是同桌合作,小组讨论、全班共研等。在正式上课之前,应该要求学生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感情、艺术手法。这种习惯应该在开始进行教学时就养成。而此时,老师的作用应集中在鼓励上,鼓励学生要迎难而上,更要鼓励学生做好预习记录工作。重点是学会有条理的记录下自己的困难、疑惑,方便随后的教学。为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我每次变换方式,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如:个人我还设立有价值问题评选的机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扫障设疑。老师讲解的时候一是可以利用书中资料中现成的注释,让学生在思索道理时疏通文章;二是在讲述道理时,可摘要讲解难词句;三是需不断联系课文句子。这样一来,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二、诵读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诵读、熟读、背诵。诵读中反复体味,增强语感、悟性,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一般分为四个步骤:
1.初读
一篇文言文中往往会有一些生僻字,这些字只在古文中出现,随着现代汉语的一次次改革,这些字学生平时很少遇见。这要求学生首先要借助工具书,解决一篇文章里面出现的生字词,搞懂它们的读音,做到每个字词都能认识,不会因个别字词而影响对全篇的阅读。如《捕蛇者说》一文中“以啮人,无御之者”的“啮”字,学生在刚接触到这个字的时候,就会遇到障碍,不清楚它的读音,这样,就得借助工具书来解决了。
2.再读
解决了生僻字的读音,下面就要能正确地断句。所谓的断句,就是给一个句子划分停顿。这在学生平时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如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对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一句,很多学生都读成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这就错了。正确的读法应该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三读
解决了生僻字的读音和断句之后,接下来学生就要能借助书下的注释感知全文的大意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门径。阅读文言文时,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的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的表达的情感。
4.四读
理解了全文的大意之后,学生要能够把握作品的内涵,即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翻译
它是对学生在“读”中获得的文言基础知识,训练和检查学生“读”的效果的手段。译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指译,也可以是点译,也可以是全段或全文的翻译。通过综合比较,触类旁通。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捕蛇者说》中,有两句句子出现了“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复习旧知,《岳阳楼记》中也出现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予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绝不放过。至于古今詞义的异同,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有:①范围的扩大或缩小;②意义上转移;③感情色彩的变化。文言文的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其次作助词,即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常见。这就需特别当心。复习时这些知识需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总之,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文言文教学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怕学”变“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