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

2015-07-05 10:50黄小澎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自律校园文化集体

黄小澎

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体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进而将正确的认知内化为学生生活学习的指导思想,外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学校管理变他律为自律。作为一名农村普通高中的一线教师,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农村高中,良好的自律习惯的缺失是形成学习困难的主因。而良好的自律习惯与文化价值的取向密不可分。文化价值观左右着学生的行为,文化价值的取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营造良好的农村高中校园大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是实现农村高中学困生转化的有力举措。

一、培育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依靠集体教育的力量遏制学困生不良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和延续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学生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良好的校园文化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学生从中得到熏陶,学校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歌咏比赛、集体秋游、助残活动等会给学生心理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克服在个体常态下不能克服的困难,能完成较艰难的任务,自己教育自己,完善心理品质。创造良好的校园集体舆论,对每个学生都有熏陶感染和约束作用。唯有如此,才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学生的心理和品质健康的发展。在校园集体活动中,淡化尖子生与学困生的角色關系,在活动中让学困生自己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强化他们的自信心,给每一位学生以表现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通过个性特长的发挥实现他们的个体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只有努力就会取得同别人一样的成绩,甚至会在某些方面超过他人,从而建立稳固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动力系统。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献爱心”活动、演讲比赛、革命传统教育、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校园歌手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等),还可利用大型庆典、传统节日、纪念日设计全校性的传统活动,如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植树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汇演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了活动中锻炼人、活动中塑造人的活动目的。

二、树立良好的自律担当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学生完善心理品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责任心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做人、成人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雷。可斯塔等人提出的“五大”人格模型中第二方面就是责任心,它包括胜任工作、公正、有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当下农村高中的学生,大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处处以“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极度淡泊,习惯于把责任推给父母,推给他人,对自己做过的或做错的事缺乏自我反省,不能主动承担责任。基于上述特点,我们有意识地营造自律担当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主动地意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严格自律,让学生自律担当责任感得到主动发展。

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在道德上的“分内应做之事”或“应当为没有做到分内应做之事所担当的道德过失”的自觉体认。高度自觉的道德责任应当而且必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学生自身所肩负的道德责任“是什么”的明确认知和判断;其二是对学生自身道德责任的主体必然性和合理性根据(即“为什么”)的深刻体认。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律担当态度。面对一定的道德责任,究竟是义无反顾地予以担当还是借故逃避乃至于堂而皇之地予以违反呢?这是学生在具有自觉的道德责任知识、透彻地认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之后必然面临的一个行为取向问题,也是检验学生在行为、生活中能否落实“自律担当”的一把标尺,因为认真负责的责任态度是为实现“自律”和“担当”所必不可少的意识条件之一,即“态度决定一切”。

三、构建良好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优化学生学习生活的人际环境

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业文化环境,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学业分数

中学阶段毕竟以学科文化学习为主,学生评价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学科成绩的评价,而在目前的教育机制下,文化成绩(即常说的分数)仍左右着教师、学生。在考试不理想时,要通过谈话等方式告诉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要灰心和绝望,认识到失败的意义,提高挫折忍耐力。要让学生认识到:世上没有常胜将军,不面对富有挑战的任务就不会有进步!我们应该认识到失败的价值,失败意味着自己未掌握某些知识技能,失败指明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教育学生认准目标,攻坚克难,树立自信心,把握好学习的机会,努力争取成功。面对学业成绩,横向比较有时有明显的副作用,不仅学习暂时落后的人容易越来越气馁,就连学习尖子生,也会发现自己并不总是能考第一、二名。因此,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横向比和纵向比结合起来,纵向比,就是和自己的过去比,只要自己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只要自己在稳步前进,即使是很慢的进步,就不应自卑或气馁,要看到自己比刚进校时多学了许多知识,永远不要“痛恨”自己,而要接纳自己,不自暴自弃,而是自强不息。

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文化心理:不要唉叹要实干,少想过去如何惨,多想将来怎样干,不要怨这怨那;要引导学生一心向前看,苦干加巧干,不背包袱上阵,也不丢掉包袱唱着“看破红尘”不上阵;而是用理智战胜情感,要让学生时常提醒自己加强自我意识控制,而不是“庸人自扰”,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自律校园文化集体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我为集体献一计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警犬集体过生日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他律促自律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