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琼
【摘要】 数学教材是展开数学教学的重要材料. 高效数学教学就应从研读教材开始. 首先要研读教材的情境,其次要研读教材的内容,再次要研读教材的编写思路,最后还要研读教材的习题. 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贴合学生的教案来.
【关键词】 高效;数学;教学;研读;教材
数学教材是教师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材料,它往往渗透着众多数学专家的智慧与思路. 所以在教学之前,我们只有研读好教材内容,才能更好地展开数学教学,但是就目前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在课前能够仔细研读教材的教师却很少,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都设置在教材的表层内容上面. 而对于教材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思维却没有去研读出来,造成了目前数学课堂高耗低效的现状. 那么,在教学之前如何来研读教材,让数学教学更加高效地进行呢?下面,笔者就结合2013年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单元中“比例的意义”的教学来阐述.
一、研读情境,营造氛围
这一课的教学,教材所安排的情境是以我国不同场合的国旗尺寸为背景,分别呈现了天安门前升旗仪式,学校操场上的升旗仪式,还有教室内黑板上方的国旗,然后给出这些国旗的长与宽的尺寸,让学生通过计算这些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来引出比例的定义. 从表面上来看,所展示的三面旗子长与宽的比值都是一样的,所以比较好导入到比例的知识上来,但是编者安排这一个情境真的仅仅是为了导入比的知识来吗?显然不是的. 我们研读教材,还要学会分析教材内容所包含的隐性的内容,研读出除了数学信息之外,还应该给学生呈现出什么样的信息,挖掘出教材内容背后的一些可供学生學习的东西,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更好地得到发展. 所以,深入研读这一情境,至少可以给我们三点启发:一是我们要通过这三面不同场景所呈现的国旗的长与宽比值来引出比例的知识;二是要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处处有国旗,并向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是要让学生了解比例的现实意义. 只有解读好这些情境图内含的信息,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才能有的放矢.
二、研读内容,确定目标
在研读数学教材时,我们要通过情境与文字来研读出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想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也就是说要读出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点. 比如,在“比例的意义”这一课中,教材首先出示的是各种不同场景的国旗,从而我们可以确定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其次,教材让学生计算操场上国旗与教室内国旗长与宽的比是多少,然后把它们用等号联接在一起,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能够分清比与比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并知道如何来判断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 而整个教材内容指向都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进行的,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中还要确定一个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发展他们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数学思想.
三、研读思路,尊重学情
教材编写的思路是在尊重学生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的发展曲线基础上而设计的,先呈现什么,后呈现什么,往往都是在充分研究学生认知规律之后而设计的. 所以在研读教材时,我们要思考教材编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设计出更科学的学案来. 同时,只有研读出教材内容设计的流程与思路,我们才能以本为本,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设计来. 比如“比例的意义”这一课,通过研读教材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这一节课教学的思路就是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通过提出问题(上图中操场上和教室里的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自主探索(让学生分别计算这两个比的比值)——归纳推理(利用“你发现了什么”这一个提示语来让学生进行思考、归纳与整理)——获取知识(出示比例的定义)——实际应用(教材下面的做一做)的思路来安排内容的. 这样的思路正好是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安排的,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接着对所探索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形成知识系统,最后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巩固并强化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系统. 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沿着这一思路,灵活地安排教学程序与进度,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教材中,往往会针对一个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或者多个提示语. 这些提示语是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学习思路,对学习重难点进行启发性地提醒,而有的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总结. 就比如这一课中,有一个提示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就会在这一提示语中去仔细观察这两个比,从而获取需要的知识. 如果不安排这一提示语,也许学生就不知道要去仔细观察,而是坐在那等教师的梳理与讲解. 所以,在研读教材时,我们要重视对这些提示语的研读,看看教材编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提示语,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从而设计出更好的学案来.
另外,教材中的习题安排也是有一定层次性的,它分为基础题与发展题,最后还会出现一些提高题. 就比如这一课中的“做一做”的第1题就是基础题,而第2题就是发展题. 练习八中分别有第1,2,3题与第15题的第(1)小题是针对这一课而安排的习题,其中第1题与第2题是针对这一课安排的基础题,而第3题是发展性题目,第15题中的第(1)题是提高题. 我们只有解读清楚这些习题的内容与指向,并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研读这些练习的功能与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习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教材是我们展开教学的重要材料,我们只有研读好教材内容,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好、更快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武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3.
[2]高丽.小学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4.
[3]方均斌.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