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丽霞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要求是教师将数学同纷繁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精彩的生活融入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入理解并真正地运用数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才能根据基础学情和学生实际,有目的地更改教材中的例题,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呢?
一、贴近生活——更例激活数学课堂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我认真钻研教材,时常对教材进行更例.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确定位置》例1时教材选择“航海情境图”这个素材展开教学,我觉得这样的素材仅仅贴近城市学生生活,对于在乡村生活里的孩子来说,由于航海知识的缺乏,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针对这种情况,我大胆地对例题进行了更改,我从学生身边提取素材,以校园为背景,旗杆为参照物,让学生说出花坛和大门在旗杆的什么方向? 教学时,我首先出示情景图,并解释这是学校的旗杆,你能说出学校的大门和这个花坛分别在旗杆的什么方向吗?一下子激发同学们的热情. 调动了他们求知积极性,使他们感觉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利用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为情境,让学生形象真切地感受到了方向的描述,能让他们更富感性地学习.
二、创设情境——更例开启兴趣之门
正如舞台需要布置才能吸引观众,增强艺术效果一样,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设置各种教学情境,造成问题悬念,展现矛盾冲突,能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新课的导入部分又是全课兴趣的源头,导入得好学生的思维集中的快且兴奋点高. 一年级下册的《认识人民币》一课,以前执教时,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 在教学时,我大胆对教材进行了重组. 先以童话故事引入:在一片美丽的树林里,小动物们正在开会呢!瞧,大象爷爷来了!大象爷爷:“小动物们,你们工作十分出色,大家辛苦了. 今天,要奖励大家,你们说发什么奖励好呀?”“桃子!我要桃子!”“萝卜萝卜,发萝卜!”“喵,发鱼,发鱼!”“骨头,我要骨头嘛!”大象为难了:“这可怎么办啊?”
师:小朋友们出出主意,发什么好呢?这个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巧妙地蕴含了钱的通用性,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热情高涨.
师:但是拿到红包后,小猪很得意,小狗却很难过. 这里我借助童话小猪和小狗拿到钱后的情绪变化,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数小猪和小狗的钱,知道原来它们的钱是一样多的,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不着痕迹地突破了教学重点1元 = 10角.
我想这样教学,不仅弥补了教材内容单薄、过程死板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给学生创设了“自己学习”和“自己发现”数学知识的情景,学的自然、学的轻松.
三、重视形成——更例培养探究精神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这一课中,按照教材的编排,直接告诉学生百分数的读写、意义,一直效果也挺好的,但到头来,学生都不明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知识,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这样的调整:
我以学生所熟悉的投篮比赛为情景,要选一个人代表班级参加比赛. 先进行两人比较,学生通过通分很快地得出结论. 接着再进行三人比较,这时很多学生还是通过通分得出结论,但速度明显比刚才慢了很多,最后进行多人比较,当出现这么多分数时,学生发现再一个个通分实在是太麻烦了,这时学生通过思考,如果能统一分母,那就非常好比了,这时我再顺势揭示百分数的由来.
在整个教学中,我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特别是“增添多位选手的投篮情况”的环节,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通分的局限性,进而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百分数. 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与作用,感受到百分数的价值. 从而让更例启迪学生的智慧,滋养其探究精神.
四、拓展思维——更例助力学生发展
开放例题的问题,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拓展学生思维,助力學生发展. 例如,“百分数的应用”例1的教学,我是这样教学的: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 请你用数学的方法说明东山村实际造林完成情况怎样?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汇报:
(1)实际造林超额完成计划任务,比计划多4公顷.
(2)也可以说东山村去年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
(3)东山村去年实际造林是计划的20 ÷ 16 = 1.25 (倍).
接下来我又问:还能够用百分数的知识来表达该村实际造林任务完成情况吗?学生很快就说出以下几种情况:
(1)实际造林比计划多4公顷,多的量相当于计划的25%.
(2)实际造林相当于计划的125%,就是比计划多25%.
(3)实际造林比计划多,也可以说成实际造林比计划多25%.
把例题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改为“东山村实际造林完成情况怎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情境,学生可以自主地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既带出了旧知的回顾,也作出了新知的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教师只有结合教学目标,以原有例题作为源头,挖掘出新的活水,为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当然更例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更换的例题是否具有原例题所没有的功效;(二)更换的例题是否符合教材体系的要求;(三)更换的例题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所以更例要慎重为之,不能随心所欲,信马由缰,那种作秀的更例是肤浅的. 可切实遵循更例的“需要”原则,不可顾此失彼,非此即彼. 至于例题改还是不改,重要的是恰到好处,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在全面理解教材及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加以实现. 只有充分发挥例题教学的真正效能,我们才能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