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国
【摘要】 笔者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为背景,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进退的影响因素,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进退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进退
一、教师进退的涵义
许多学者对课堂教学中师生进退进行了探索,龚向明主要说明了“师退生进”所包含的内容,他认为“教师退”是指教师的教要退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进”指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推向课堂教学的中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这也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进退都要把握好尺度,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进退的影响因素
小学数学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以来有了巨大的变化,不管是课程标准,还是数学教材都围绕新课程的总目标进行了改革,这些变化也使数学课堂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定位,许多学者以及一线工作者都进行了探索,那么影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进退的因素到底有哪些?结合課程理论和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自身素质
首先,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这就需要教师要内化新课程理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所以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进退的把握程度.
其次,从教师素质的构成因素来说,一是教师是否拥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二是教师是否能承担教师职业责任,自觉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三是教师是否树立了积极主动的职业态度,有没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有没有肯于吃苦的精神;四是教师是否拥有自己的职业技能,雄厚的业务能力和及时更新知识,是否懂得教育规律,以及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创新能力. 这四个方面都会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进退有度的力度.
(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认知的发展:注意方面,虽然小学生的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发展迅速,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小学生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寻找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这样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 记忆方面,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意义记忆所占的比例逐渐超过机械记忆而在记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 思维方面,小学生的思维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的基本过程日益完善,概念的掌握趋于丰富、精确和系统,判断、推理和理解能力逐步发展.
情感的发展:小学生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社会性道德感的比重逐渐增加,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有所增强.
意志的发展:小学生意志的目的性,表现在他们已能逐渐确立长远的行动目标,而不为直接目的所左右;从自制力和独立性看,小学生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大为减少,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个性的发展:小学生自我意识在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我评价的内容方面均有一定的发展. 学习兴趣逐渐分化、稳定,个人志向从直觉的、幻想的、易变的,逐渐分化、稳定且富于理性.
(三)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
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数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提供了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活动线索,重视数学应用.
教材内容上,具体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四个板块;教学目标上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具体目标对学生提出了所要达到的要求.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每一板块的内容也有其自己的规律,所以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程度也影响了教室在课堂教学中的进退.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进退的策略
根据上述分析的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师进退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诱导,由于低年级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也不稳定,数学教材也多采用彩绘、图画型,教师在教学中应进为引导者,把学生带入图画教学中,退为观察者,关注每一位都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扶持,中年级学生在注意力、思维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这个学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进为扶持者,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扶持,退为协同者,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放手,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尤为迅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进为组织者,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退为辅导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进退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点,探索出合适的进退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这也需要广大教师共同参与,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进退自如”.
【参考文献】
[1]乔伊斯.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齐建芳.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万富熹.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