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鲁滨逊形象的现代意义

2015-07-05 03:58马银成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笛福荒岛鲁滨逊

马银成

《鲁滨逊漂流记》是“欧洲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晚年创作的一部小说,成书于1719年左右,是笛福受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离智利400英里之遥的安·菲南德岛上达4年4月之久,四年后他被伍兹·罗杰斯船长所救,当他被救回英国时已成了一个野人。英国著名作家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使“鲁滨逊”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小说主人公鲁滨逊出身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他瞒着父亲出海,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风浪,船只沉没,他好不容易才保住性命。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经商,赚了一笔钱。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尔人俘获,当了奴隶。后来他划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的货船救起。船到巴西后,他在那里买下一个庄园,做了庄园主人。他不甘心于这样的发财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贩卖奴隶。船在途中遇到风暴暗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幸存,之身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接着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枪支、工具等运到岸上,并在小山边搭起帐篷定居下来。接着他用削尖的木桩在帐篷周围扎上栅栏,在帐篷后挖洞居住。他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猎野味为食,饮小溪里的水,度过了最初的困难。他开始在岛上种植大麦和稻子,自制筛子、木臼,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他捕捉并驯养野山羊,让其繁殖。他还制作陶器等等,保证了自己的生活需要。虽然这样,鲁滨逊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离开孤岛的办法。他砍倒一棵大树,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做成了一只独木舟,但船实在太重了,无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尽弃,重新另造一只小的。鲁滨逊在岛上独自生活了17年后。一天,他发现道边海岸上都是人骨,生过火,原来外地的一群野人曾在这里举行过人肉宴。鲁滨逊惊愕万分。此后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围的事物。直到第24年,岛上又来了一群野人,带着准备杀死吃掉的俘虏。鲁滨逊发现后,救出了其中的一个。鲁滨孙把被救的人取名为“星期五”。此后,“星期五”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和朋友。接着,鲁滨逊还带着“星期五”救出了一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不久有条英国船在岛内附近停泊,船上水手闹事,把船长等三人抛弃在岛上,鲁滨逊与“星期五”帮助船长制服了那帮水手,夺回了船只。他把那帮水手留在岛上,自己带着“星期五”和船长等离开荒岛回到英国。此时鲁滨逊已离家35年,最后他在英国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妻子死后,鲁滨逊又一次出海经商,路经他住过的荒岛,这时留在岛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安家繁衍生息。鲁滨逊又送去了新的移民,将岛上的土地分给他们,并留给他们各种日用必需品,满意地离开了小岛。

不可否认,鲁滨逊是一个典型的资产者和早期殖民者的形象,他富有冒险精神,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私有观念。他出身一个并不富裕但也还算是殷实的家庭,本来可以衣食无忧的生活下去,他的父亲也希望可以过一种平稳的生活。但他脑子里充斥着遨游四海的念头,他的秉性使他不能安心过那种四平八稳的生活。当他来到荒岛上一旦意识到自己脱离了危险后,就马上宣称:这一切都是我的,从以后的情节发展和他的所作所为来看,时刻都将荒岛上的一切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当他解救了“星期五”和将要被吃掉的西班牙人后,都特别强调和要求他们对他的绝对忠诚和服从。他把自己视为荒岛的“总督”,这一切都足以证明了鲁滨逊的阶级本性。

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把鲁滨逊仅仅定格在资产者和殖民者的形象当中,否则,就没有真正体会到其形象的现代含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身上除了充分体现了资产者的本质特征之外,也还充分地体现了现代人的本质特征。笛福成功地塑造了鲁滨逊这个典型的人物,他不仅赋予鲁滨逊种种人类的优良品质,并使他具备了一个资产者所应有的一切特征,在主人公鲁滨逊胸怀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激情,他从父辈的思想阴影中走出来,虽然有些忐忑和朦胧,但新时代的精神在感召着他,引领他走向具有现代意义的人生的样式,从他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的人生里程,可以归结出这样一些现代性的进步意义。

1、对传统神学观念的否定

在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一切都是以“神”为中心,“人”是渺小的,是上帝的奴仆,没有追求现世幸福的自由,只配充当带着锁拷的羔羊。而随着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明确宣称“人生而是自由的”之后,人们认识到自由是“每个人由于他的天性而具有的、原生的、与生俱来的权利”,追求财富和海外冒险,也因新教伦理的改革成为名正言顺的追求目标。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不愿意享受安逸的生活,无法忍受平庸和束缚,终于离家出走,去追求自由的天地。

2、对个体价值的肯定

鲁滨逊对自由的追求更多地体现为对个体价值的肯定。自我确定和自我追求是显示其价值判断的标准。鲁滨逊不再把生活的權力交给父母,他要寻找一种自己渴望体验的新生活,这种新生活不是平庸和安逸,也不是坐享其成,而是依靠自己的不断冒险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且,他不再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上帝。从初次的出海到经营种植园,从贩买奴隶到成为为荒岛的主人,他的内心一直存在着激进的个体意识与保守的宗教观念之间的冲突。最终,驯服与虔诚让位于雄心勃勃。

理性作为上帝的替代物得到认同和赞扬,成为新的和自然的立法者和道德的立法者。人们自身找到了认识世界和确证自我的信心。以自己为核心的价值观和以强权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得到重新确认。鲁滨逊遇险的故事发生在条件极其恶劣的荒岛上,他的奋斗历程就更突出地体现出更为理性意义的哲理色彩,成为人类劳动和创造力的雄伟赞歌。在小说中可以看出,主人公鲁滨逊经历了肉体的磨难和精神上的考验,鲁滨逊并不是天才,但是他有着更强的好奇心。他历尽了艰险,九死一生。他经历了没有淡水的痛苦,克服了孤独一人生存的恐惧,熬过了无人岛上漫长的梅雨期,战胜了自己精神的绝望,最后终于乘坐英国海轮,驶向希望的故乡 。虽然鲁滨逊生活在远离当时社会的荒岛上,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脱离过社会,利用先前在社会中学到的知识使自己活了下来。如果他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荒岛上,那情况又会是怎样?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活几十年,不单是他不服输的思想,超强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丰富的社会经验。鲁滨逊在岛上时,从没有放弃过要回到他原来的生活,这,也许是他活下来的信念! 他搭窑造罐,失败后总结教训,终于成功;磨粮食没有石磨,他就用木头代替;没有筛子,就用围巾。鲁滨逊在荒岛上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难题。面对人生挫折,鲁滨逊的所作所为充分显示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创造精神。鲁滨逊在荒岛过着贫困的生活,正是艰苦的环境促使他立志成长,为改变处境而奋发;也正是这种奋发才使鲁滨逊克服难以数计的困难,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热爱现实生活和劳动

当他还是一个少年时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兴趣和憧憬,一心一意要到海外去,后来虽然命运把他置于一个非常险恶的环境里,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失去信心。当初,初到荒岛是他的内心也很不平静,埋怨自己的不幸和命运的不公,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想方设法地来适应这个新的环境,以便是自己能够生存下去。此后,鲁滨逊充分发挥和调动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获得了能在岛上生存下去的物质资料。他在荒岛上修建住所、开荒种植、圈地养羊、制造工具、陶器和船只等等。在他的这样一些创造性劳动中,充分反映了重视现实生活的人本主义思想。

一旦他认准了生活的目标,就会锲而不舍的去追求。当他选择了以航海冒险作为自己的职业后,及百折不回的走下去。信仰的谴责、家庭的阻劝和失败后的经历都不能使他改变自己的初衷。当他来到荒岛后,尽管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和出路,但是,他相信自己的力量,认为只要踏踏实实的去工作总会得到回报。所以他以超常的毅力和巨大的耐心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扎扎实实的度过每一天日子,他那种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坚韧不拔的意志,成为它能够在荒岛上生存下去的内在支撑力。

4、在困境中进取创造的精神

艰苦的环境往往会促人成才,安逸的生活炼不出精干的水手,平静的湖面造不出时代的伟人。环境优越,生活舒适,往往会诱发人的惰性,阻碍人们成长;而恶劣的环境却能激人奋发,使人立志改变处境,因而促使一个人成长。有了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不管环境是好是坏,都能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成才。人生并不满布绚烂的朝霞,它是由痛苦、磨难和快乐的丝线组成的网。鲁滨逊在面对逆境的时候,懂得失去也是一种获得,不断地为将来做打算,凡事都有计划,有安排,并且从未放弃过获救的希望。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在物质优越的環境下,也许不会有像鲁滨逊一样的经历,但生活中总会遇到一定的坎坷或逆境,面对逆境人们应该像鲁滨逊一样调整好心态,积极地为将来做打算,有计划地安排生活,并且善于在逆境中发现、创造,永不放弃走出逆境的希望,顽强地与逆境作斗争,从而创造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M].郭建中译.译林出版社,2011.2.

[2]张菊.论笛福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劳动创造主题[M].文艺学苑,2007.

[3]杨耀民.〈鲁滨逊漂流记〉译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作者单位:安顺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笛福荒岛鲁滨逊
勇闯荒岛
鲁滨逊真的有问题
荒岛求生
鲁滨孙之父在欲海漂流
荒岛求生记(第二站)
鲁滨逊漂流记
叮叮猴荒岛历险记
语言之轭——笛福与斯威夫特时代的政治、偏见与印刷文化
文豪笛福一辈子在躲债
《鲁滨逊漂流记》与《老人与海》中关于“孤独”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