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朝成 王瑞晓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并反映该民族的文化风貌,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同样,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体系下,所产生的语言表达也就不同,同样是刮痧“印记”,中国人会认为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更不可能与虐待儿童相关联,而美国人却坚定认为这个是虐待儿童的证据,甚至不惜用法律手段保护孩子安全。本文通过分析电影《刮痧》中由于中西两种语言而引起的文化冲突现象,通过对片中三个场景的描述,运用相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分析产生文化冲突的原因。
关键词: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不同民族的文化,对其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制约作用,可以说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萨丕尔(Edward Sapir)指出:“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发展的轨迹不可避免地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语言也折射着文化内涵。柏默(L·R·Palmer)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格里木(J.Grimm)则说:“我们的语言也是我们的历史”。
《辞海》中对文化的定义,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辞海(语词分册)》,1999)。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语言的发展过程体现着该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背景变迁,而且蕴育着该民族对人生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态度。理解语言必然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因此,语言习得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了解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用语言表达思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尽量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
2.中西语言现象引起文化冲突在电影《刮痧》中的具体表现:
场景一:主人公许大同通过奋斗终于实现其美国梦,在其获奖颁奖典礼上,他儿子丹尼斯打了上司昆兰的儿子保尔,大同要求丹尼斯当面向保尔道歉,但丹尼斯不愿意,根据中国人惯有的思维方式,出于对昆兰的尊重,动手打了自己的儿子。
大同认为:“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正是因为爱儿子,所以才打儿子;而美国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要以平等沟通的方式,不提倡用暴力打孩子,而且美国还以法律的形式约束家长打孩子的行为。
场景二:丹尼斯在家拉肚子,他爷爷就给他采用中医传统疗法-刮痧来治疗,在其背上留下了由于刮痧留下的“印记”。之后丹尼斯的妈妈下班回家晚,当大同接到电话后出门就留年仅5岁的丹尼斯独自在家,大同妻子给家里打电话,电话铃声把丹尼斯吵醒,并意外在家摔倒受伤被送进医院,医生意外发现丹尼斯的刮痧“印记”,认为是这是虐待儿童的证据,丹尼斯被儿童福利局的工作人员强行带走,并为此举行2次特别听证会。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知道刮痧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知道刮痧留下的所谓“印记”是很正常的现象,并不是所谓的虐待儿童的证据,然而电影中的美国人并不知道刮痧究竟是什么,甚至在英文字典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英文单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场景三:在听证会上,证人出庭作证,证明大同是个不负责任的爸爸,他的儿子丹尼斯一直生活中危险的、不安全的家庭环境中,证明大同虐待自己的孩子。
證人一——公寓保安,声称大同半夜外出,把儿子独自留在家中,在美国,把未成年人独自留在家中是违法的。
证人二——医院护士,声称当大同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由于工作开会原因不在现场,就说大同从一开始就不想做父亲,而且当时其妻子难产时,保大人,弃孩子,她就认为从一开始就不给这个孩子活下来的机会,认为大同不配做个父亲。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大同的行为是平常举动,孩子已经睡着,他又必须外出,把孩子留在家里很正常;妻子难产时,“保大人,弃孩子”,也是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美国是一个理性高于感性的国家,不论什么原因,把未成年人晚上独自留在家里就是一种违法行为,“保大人,弃孩子”就是一种不配做父亲的行为,正是由于中西存在这种文化差异,才造成激烈的文化冲突的出现,矛盾激化不断升级。
3.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存在的具体原因
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直接原因的因为交际双方在互动过程中易受到“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社会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具体表现如下:
1) 社会价值观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将“集体主义”视为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我们提倡凡事以国家、集体和家庭利益为重,必要时甚至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主张采用“中庸之道“,追求“随遇而安”的生活。
西方的社会价值观,奉行的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重视自我价值,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认为中国的价值观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对此不屑一顾。
2)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包容性强,中国人在思维模式上强调直觉整体性,在与他人交往时也往往用这种经验去“以己度人”,使我们讲话办事喜欢察言观色、拐弯抹角。
西方传统文化强调“个体自由”为重心,西方人在思维模式上重视知识性分析和逻辑验证,从而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行为规范的差异:
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约定俗成的,为不同文化所所独有的,因此,它也因文化不同而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经常不自觉地套用自身所在文化的行为规范去判断对方的行为的合理性,忽视彼此的差异的存在,而在跨文化带来障碍,造成误解或产生不快。
在电影《刮痧》中,由于这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比如:由于刮痧留下的“印记”,美国人就直观的认为这是虐待儿童的证据;大同当朋友昆兰面打孩子,教训孩子是为了给昆兰面子和表示最其尊敬,这使得美国人昆兰无法理解中国人的逻辑思维等等。
4.结束语:
从电影《刮痧》中列举的三个场景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经常不自觉地套用自身所在文化的行为规范去判断对方的行为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忽视彼此差异的存在,而这就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障碍,造成误解或产生不快。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在历史演进和社会发展中自发产生的,是一种永久性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这种差异,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出现,但就像电影最后,许大同的好友昆兰愿意放下偏见,亲身试过刮痧,证明了其疗效,同时他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特有的道德价值观,从而消除了与许大同乃至与中国人的心理隔阂,中西文化冲突得以解决,双方对立走向理解、尊重与融合。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5]李媛媛.试论语言与文化的多维关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3).
[6]许果.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2002(8).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邹芙淋.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潍坊学院学报,2007(09).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