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芳
摘要:云南省楚雄市双柏县地处于滇中腹地,哀牢山脉以东,金沙江与红河系分水岭南侧,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大面积的山地树林,使这里孕育出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勤劳的彝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发掘了老虎笙这种文化。老虎笙是一句彝族语,中文名为老虎舞。它是一种早期的体育舞蹈,该体育舞蹈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彝族古傩仪的珍存”中国彝族虎文化“活化石”。[1]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调查访问方法对老虎笙文化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调查当前老虎笙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希望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和加大人们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了解与重视。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将来老虎笙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彝族;老虎笙;成绩;问题
一、前言
“老虎笙”的发源地是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冲村。老虎笙是彝族倮倮支系的一种传统祭祀老虎的舞蹈。关于老虎笙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大都是在古时候,当地的人民遇到苦难时,老虎保护了当地的人们,让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人们为纪念人们的恩情,就每年跳老虎舞,以换取来年的幸福安康。所以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就是人们化妆成老虎的样子后跳老虎舞来驱赶鬼魔,以此来换得来年的幸福安康。从此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冲村彝族倮倮支系把这段日子称为虎节。
二、老虎笙的内涵
老虎笙的仪式分为四部份,分别是接虎神、跳虎舞、虎驱鬼扫邪和送虎。现存完整的“老虎笙”套路主要有两套:一套是老虎模仿人世伦理生活,有老虎开路、搭桥、做窝、抢亲、性交、孵蛋。另一套是老虎从事农耕稻作生产的舞蹈,表演道具为农具,其舞蹈动作有:老虎犁田、耙田、撒秧、栽秧、割谷、打谷等。[2]两套舞蹈在风格和舞姿上相差较大,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
三、老虎笙取得的成就
1994年参加玉溪澄江“中国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3]1997年代表中国赴日参加第二届民间艺术表演。[3]1997、1998年中央电视台旅游频道拍摄以“三笙”为代表的“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3]1999年楚雄州电视台摄制的双柏“老虎笙”获得国家级、省级政府奖。[3]2000年应邀赴法国参加“蒙特利尔国际艺术节”演出。[3]2005年“老虎笙”参加“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3]比赛获金奖。“老虎笙”于2006年在“双柏法脿麦地村委会小麦地冲老虎笙协会”[3]挂牌成立。2006年,“老虎笙”祭祀舞蹈被国务院彝族祭祀舞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老虎笙”这项民间体育舞蹈最大的肯定,因此双柏县也同时被文化部命名为“彝族虎文化艺术之乡”。2007年双柏县举办的首届“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获得圆满成功。[3]2015年5月双柏县彝族的老虎笙在广西田东县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比赛中荣获金奖,再一次荣获了我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
四、老虎笙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老虎笙发展至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老虎笙的发展。第一,老虎笙的后備储蓄力量薄弱。由于经济的发展,当地的人们接受了更多的外来事物,很多人都选择出去闯荡,这样,跳老虎笙的年轻人逐渐减少,不利于老虎笙未来的发展;第二,老虎笙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大。老虎笙作为双柏特色特色,国家非遗,但在云南这个旅游胜地,去未能吸引游客前往,更多的人会选择大理,丽江,而对于双柏的老虎笙,却没有兴趣;第三,内容单一,没有创新。21世纪快速发展,老虎笙应也适应时代要求,结合传统的情况下应与时代脚步并进,努力创新,开拓新舞种,不能只是沿用过去流传下来的那几个动作;第四,一些“精华”东西被随意篡改。老虎笙的重要内容步奏被删减。如跳虎的第一个程序选“虎”,往往就被取消了,不再杀牲祭山神,打卦选“虎”,这会直接影响到“老虎笙”的宗教性质。不利于人们对老虎笙的了解。同时“老虎”的数量也被随意化,在商业演出中表演策划者为了使为了场面宏大,老虎被增加到了十几人甚至数十人。在商业演出中,做适当调整可以理解,但如果表演性危害到了“老虎笙”的本来面貌,我认为对老虎笙的发展史有弊的。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早起体育文化瑰宝,应被传承。老虎笙是少数民族早期发掘的体育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重视和关注其发展,推动其走向更高的文化、艺术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让这种古老的彝族体育文化被一代代传承下去。由于各种原因,老虎笙在发展过程中,曾经断了36年,这在将来老虎笙的发展中,应避免的。
2、在老虎笙的传承过程中,应保证其“原汁原味”的传承。虽说我们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改革创新是我们21世纪的标志,但是老虎笙在再传承过程中,也应出现创新,但是传承者应始终秉着保护其精华部分,不要乱删减,创新内容应符合老虎笙的内涵。
3、不断创新,提高观赏性。在一个创新的时代,老虎笙固步自封的发展,是不利于其发展和传承的,要根据老虎笙的内涵,不断创新,提高观赏性,吸引更多关注和欣赏的目光。
4、加强有关“老虎笙”的基础设施建设。当前“老虎笙”的传承和开发,最重要的是吸引游客到小麦地冲观看老虎笙的表演。而从法脿镇到小麦地冲有一段长约7.5公里的路,还不是水泥路,车辆通行都很有问题,这也是开发“老虎笙”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加之小麦地冲的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接待能力极低,表演观看地点也是很随意。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游客服务的质量。
(二)建议
1、加大国家政府资金的投入,明确利益分配。资金是制约老虎笙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下,加大资金投入,解决老虎笙演员的后顾之忧,为老虎笙创新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老虎笙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在参加商演时,会有收益,应明确划分其收益,乡政府,县政府,在利益划分时,应始终把演员的利益放在首位,提高演员的收入,这样才能保障老虎笙的发展与传承。
2、政府应正确发挥其职能,为老虎笙的发展与传承“保驾护航”。在对老虎笙的文化开发中,政府要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要调动“老虎笙”表演者的积极性,明确各自的职责。政府可以实施奖励制度,提高老虎笙演员的积极参与度。同时政府也要做好对老虎笙的引导和宣传方面的工作,比如可以出资注册“老虎笙”的专利权,对“老虎笙”进行民族文化资源的立法保护等。还可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刚刚组建起来的“老虎笙专业协会”,经政府的积极引导,将农民组织起来,积极配合政府对“老虎笙”的开发,还可以通过农民协会,像青年小孩传递老虎笙的文化知识,为老虎笙的后备人才储备打下基础。
3、应加大对老虎笙演员的理论与思想素质教育。老虎笙的发展单一的依靠其传承下来的舞蹈动作是不行,政府出资,应组织对当地的人民进行老虎笙理论和文化素养学习,这样在对老虎笙创新发展中,当地人也知道应如何贴近老虎笙的传统开发,不会偏离老虎笙的精髓。老虎笙是一种文化艺术,有其较深的文化底蕴,提高当地文化素养,是符合老虎笙传承的。
4、寻找更多有分量的舞台,让老虎笙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老虎笙作为一种体育文化,有其固有的观赏性。应多参加更多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提高其国内国际知名度,有利于老虎笙的未来发展。(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建中.虎图腾崇拜与彝族传统体育舞蹈——老虎笙[J].楚雄师范学院体育系.博士专家论坛.
[2]杨甫旺.楚雄民族文化论坛(第二辑)[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3]双柏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法脿镇麦地村委会小麦地冲彝族老虎笙文化特色村建设项目规划[J].双柏县文体广电旅游局,2013年12月.
[4]张世辉.“与虎共舞”,宗教与世俗的和谐[D].领舞网,2010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