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内源影响因素与引导对策

2015-07-05 16:05:23王雨婧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贫困学生

王雨婧

【摘要】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人群,他们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高校教育理念中,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是教育中重要的问题。笔者主要针对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内源影响的因素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以期望在未来的高校教育过程中,学校和辅导员等能够更多进行科学引导和教育,进而帮助贫困大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身心健康状态。

【关键词】贫困学生  高校教育  内源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77-01

近年来,大学生的数量逐年上升,其中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也随之上升,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家庭开始认同教育的重要作用,努力进入大学以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1]。贫困大学生在高校的总体人数当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数量,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贫困学生的教育问题成为了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1.贫困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

1.1认知方面

在为贫困大学生制定科学的解决策略的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心理内源影响因素是前提。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显示,我国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在认知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认知方面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心理方面的脱贫。在很多贫困大学生中,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和内向等心理,这与不科学的认知情况是直接相关的。在进入到更大的社交领域了之后,很多贫困大学生开始将自身条件和身边的人进行对比,发现自己在经济条件上与其他人存在着差距,从而形成了自己贫困的认知状态,这也与学生的家庭情况有密切关系。认知上产生的对于贫困的概念开始促使学生在自我感知等方面进行频繁对比,进而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这是对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内源因素。

1.2人格方面

人格作为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组织结构,能够在很多不同的情况下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各种行为模式以及心理方面的发展。在大多数贫困大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中,有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存在,其中很多因素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导致他们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缺陷。学生人格的形成阶段中,大学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能够发挥一个固化的重要作用,从而成为了其人格形成在动力上的关键部分。相关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我国的贫困大学生群体中,有将近一半的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选择的是忍耐和接受的处理方式,这也是人格方面的动力不足造成的,对于他们在大学生涯中养成独立而坚毅的人格极为不利。但是,目前很多贫困大学生在内心的挣扎和力求解决问题的渴望之间形成的矛盾的状态,也是他们时常需要面临的问题,而很多贫困大学生面对问题选择的是回避方式。

1.3素养方面

所谓的素养指的是人文方面的素养,它在贫困大学生的内源性影响因素中属于较重要的部分。很多贫困大学生自身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层次达不到要求,这直接导致他们在大学的人际关系处理上出现困难。在人文素养中,主要涉及到一些历史和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是贫困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贫困大学生的生长环境比较淳朴,在其早期的教育过程中,接受到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很少,导致他们在后期的人际交往等过程中不知所措。

2.解决策略

2.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人格在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完善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有助于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点。首先,针对一些家庭贫困,在人格形成初期受到不良引导的学生,学校辅导员或者是相关教师需要为学生打造一个较为完善的心理教育健康系统,主要目的是能够从健全学生的人格出发,有效进行团体辅导,促使贫困大学生能够快速形成较为科学的人格体系。另外,一些贫困大学生在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导致他们出现了人格不夠健全的情况,导师等负责人员需要在了解问题之后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训练。学校方面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导师需要随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能够形成较为独立的心理状态。总之,在实现完善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等负责人员应该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最终的目标,为广大贫困生在心灵上形成强有力的动力。

2.2刺激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其自身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教育过程中,高校的辅导员等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且了解其能够接受的一些表达方式等,之后将这些了解的情况作为是学校的重要努力方向和目标,最后展开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方式。另外,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状态的过程中,辅导员等负责教师应当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变化之后,从中找到有效的突破口,进而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除此之外,学校负责人员在指导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这和学校的校园文化以及学习环境等都有重要的联系。因此,学校方面和教师等都应当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和谐的校园环境,并且在其人际关系形成和交往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加强其独立性格能力培养,这是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健康心理状态的重要措施。

2.3增加思想政治教育

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贫困大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从认知方面纠正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主要措施。思想观念方面的关注远比经济上的资助更有效。辅导员和应该与思想政治方面的专业教师进行联手,在充分了解了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之后,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策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因此,高校相关的教师和负责人员应当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为基础,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思路。

3.结语

学校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环境和领域,因此,在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过程中,不仅辅导员和教师等需要加强监督,还应该在建设和谐化的校园环境上增加力度[2]。在高校中,很多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流和学习等方面都出现了障碍,这和他们的心理发展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他们以往的生活经历也密切相关。因此,在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的过程中,学校主要负责人员应当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成长环境等之后,再展开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洪方,朱明英.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帮扶模式的建立[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

[2]陈永华.高校贫困生不良心态探析及对策建议[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03)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贫困学生
新媒体环境下精准资助贫困学生的策略探究
新闻传播(2018年14期)2018-11-13 01:13:04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现状与改革的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21:09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2:47:56
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思考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1:53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13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