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果玲
每一个教师都懂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所谓调动主动性,就是强调发挥内因在学习中的作用,而有没有主动性,关键看学生的态度、价值观、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能否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转变或培养,那么作为外因,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努力探索各种教学方法,促使其态度、价值观、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得到转变或培养,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其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从而变被动学为想学、乐学、主动去学,成为课堂的主人。
情境教学: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新课程教材强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教学中,教学素材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增加兴趣,激发他的求知欲望。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中《企业的经营战略》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做的: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我故意让学生看到我手里拿的几包他们平时最爱吃的,街边小店里买的,便宜的辣条等豆制品小零食。学生一片哗然,来了劲头,气氛非常愉快。有人问:“请客呀,老师?”我答道:“今天我生日,请客,并把东西举起来(学生兴奋),但是,本着对大家负责的态度,来前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有问题(老师神情凝重、学生好奇、疑惑)。”然后多媒体出示了网上下载的有关图片,向学生介绍了这类三无小食品有害物质及对身体的危害,(学生吃惊、指责、气愤,情绪很激动)。看到同学们情绪高涨,趁热打铁,进行教学导入:同学们,如此一类大家都喜欢的小吃,为什么我们的生产经营状况是这样的呢?为什么我们的市场就不能把它做好呢?(已经议论纷纷),假如你是一豆制品生产经营者,你会怎么做?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很激烈,有的同学还因不同意见争执起来,学生主动性很高。发言很踊跃,异常兴奋,豪言壮语,有一种做不好誓不罢休的架势。好多学生的观点很有创意,很有见地,不拘泥于课本观点,表达了自己如何做强一个企业的设想,赢得了同学的热烈掌声,老师也给予肯定、鼓励,如:我坚信你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之类的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意志品质得到了培养,信心得到增强,学生怎能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怎能不成为课堂的主体呢?
寓教于乐: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
情感是激发求知的动力,学生的情感的体验与形成主要依赖于教学过程,如果教学局限于讲解书本枯燥理论,死气沉沉,失去活力,学生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于教材内容也就无动于衷。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变枯燥、抽象的教材为活生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丰富其情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从而来调动他的主动性。在讲授政治生活中《基层民主——村民自治与居民自治》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民主,体验生活,关心身边的民主生活,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设计了一个小品,并组织同学进行了表演。小品主要讲述了某村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新一届村委会集资修路,最终因账务不清而被村民检举、揭发,重新选举村委会的故事。故事突出了四个情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一方面表演为教学创造了愉悦的气氛,同学们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学生深刻理解了基层民主的含义及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与学习,学生能联系生活,对身边的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表达了情感,并就此深入探讨了如何发展民主的话题。如此,学生真正在教学中体验了生活,提高了认识,所形成的丰富情感特别是责任感会促使学生更关心身边的事,更乐于学习书本内容,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
實战模拟: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健康心理
有了健康的心理品质,才能正视学习中的困难并解决困难。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在克服困难与挫折这方面的心理的缺失,回避困难,懒得思考,觉得费脑筋,特别明显的是不愿意做材料题,习题课上,一碰到材料题就绕开走,觉得材料题很麻烦,有了心理障碍。这一点在学生中是一“通病”、是教学中的一“顽疾”,直接导致学生在做材料题这方面上的能力很差,影响了成绩。怎么办?限时模拟高考训练,课堂上,打印历年高考小卷,限时上交,首先来帮助其战胜嫌麻烦的心理,不动手做、拖沓的坏习惯。给其压力,目的是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态度。然后一一“面批、打分”,肯定其好的方面,使其对材料题有了正确的认知,树立自信,目的是让其对材料题形成正确的认知。还要帮助其分析,引导其总结一些做题方法,从而解决了“技术问题”。这样的训练,给压力,加疏导,多鼓励,增信心,让其在战胜困难中不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学生也渐渐地会主动去做材料题、去研究材料题,敢迎难而上了。如此也就把习题课堂还给学生了。
总之,教学方法选择的宗旨——就是要丰富其情感,磨练其意志,转变其态度,提升其能力,培养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如此,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就得以实现,教师也就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