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宇 周媛
【摘要】本文通过选择多所广东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经过比较和分析,总结出广东地区各类高校日语专业比较有代表性的5种不同的商务日语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日语专业应该结合本校比较优势资源,分别进行差异化的日语教学模式改革,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日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日语教学模式 比较优势 特色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财经大学2014年度校级“创新强校工程”教研教改一般项目及广东省教研教改项目“构建‘三维平台,创新日语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78-02
1.全国高校日语教育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过去15年,在大学扩招的大形势下,伴随着中日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大学日语专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据李爱文(2011)统计,我国开设的日语专业大学的数量仅次于英语,成了名符其实的“小语种”、“大专业”(修刚,2008)。数量的膨胀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由于诸多高校日语专业大多以培养日本语,日本文学或日本文化的专业人才为主,结果培养目标过于雷同,导致供需失调。顺应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1998年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认为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 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等五个特征。随后诞生出了诸多的“日语+ a”(修刚,2011)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a” 代表“其他专业方向”。代表性的有“日语+旅游”,“日语+IT”,“日语+经贸”,“日语+商务”等。其中“日语+商务”最被青睐。根据李爱文(2011)的统计,“日语+商务”的高校达到235所,占全国高校日语专业总数的35%。
但是在“日语+商务”教学模式欣欣向荣的景象下却日益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对于“商务”内涵理解的不清晰和课程设立的逐渐趋同;其次,讲授“a”的教师培训,招聘及授课语言问题等。为此,笔者以广东地区高校日语专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广东省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商务课程设置等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学校基本都有“日语+商务”的特色方向。调研的重点放在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各高校如何把握日语语言,文学,文化等相关课程和商务方向课程的基本比例关系;二是比较人才培养目标的异同点。即各校是如何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来体现出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查后,总结出如下5种基本模式:
2.广东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模式一: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传统综合性大学,立足传统日语模式。中大日语专业成立于1978年,歷史较长。98年设立了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以传统的日语语言,文学,文化课程为主干,研究和授课相结合。社会人文底蕴丰厚,课程以培养学生比较扎实的日语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和对日本文学、文化的了解。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日语语言能力为主。具有大致相同人才培养目标的还有以下一些其他大学。深圳大学日语专业设立时间较短,注重日本文化和文学研究;广东海洋大学,创立于2007年,有日语翻译,日本语言文化两个方向。把培养一流人才作为学科追求;肇庆学院把培养扎实的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功底,日语综合技能较强为目标;惠州学院培养具有运用日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了解日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较系统的日语文学基础知识,了解我国国情和日本国社会文化,
模式二:以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表述比较模糊。起初以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化为主,后来加入了商务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复合型和研究型两个方向的培养。虽然这里所强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内涵并不明确(即a所代表的专业方向),但是因为课程设置中开设的日本贸易经济等相关的课程基本属于商务范畴,所以这里暂且把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看成“日语+商务”方向。与此雷同的是华南理工大学日语专业,其创立于2002年,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同时开设有数学,计算机等公共选修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课程。广州大学日语专业创立于2004年,培养实用型高级日语人才。和国家及教育部所倡导的应用型和外语复合型人才相近。但是明确表明了有商务日语,日语语言,日本文化等三个方向。
模式三: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代表,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专门性外语类综合大学。从1970成立东语系日语教研室,之后并入了新成立的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成立时间达到了45年,是一所有历史传统的外国语大学。78年就已经获得了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作为广东省高校首屈一指的省级名牌专业,其人才培养覆盖了学士,硕士,博士等三个层次。有3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5名左右的博士生。在全国日语教育及日本学研究界都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教学基础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日语专业每年招收六个班,其中三个班为语言文学方向,三个班为翻译方向,4年前开始增设两个班为商务经贸方向。其中报名经贸方向的学生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开设多个方向的班级,选修课互相共享资源的课程设置模式。
模式四:以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为代表的本身某种传统优势特征的大学。这些大学的日语专业创建时间普遍较短,几乎都是大学扩招后成立的。广东财经大学,原广东商学院日语专业创立于2003年,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培养目标。国际商务方向有四门课程必修和两门选修课程。广东工业大学培养“日语为主、经贸为辅”,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商务课程包括商务日语、外贸业务与单证等。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日语专业成立于2005年,农工为其优势专业。以应用型日语高级人才为培养方向,把培养熟知跨文化交际的规则和技巧,了解国际商务运作基本程序和规范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五邑大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和日本文化基础知识,熟悉国际贸易、商法、金融、单证运作、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能灵活运用日语从事商务活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课程内容涵盖了管理学导论、国际商法、商务日语、商务日语信函、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日语洽谈、日本经济、日本企业文化等,开设的商务课程比例较大。东莞理工学院,培养了解日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韩山师范学院成立于2007年,培养有特色的日语应用型人才,有商务日语方向。这些院校的日语专业创立时间短,在日本语言文学,文化为主的基础上,加入了4-7门商务方向的课程,力求在掌握日语基础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方向的知识。但是占授课总体课时并不高。
模式五:华南师范大学等师范类日语专业,似乎和商务有一定的关联。专业批准时间是1982年,硕士点是2010年。从其培养目标来看,与其他大学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略有不同,倾向于外事翻译人才的培养。主要培养外事、外经、外贸所需要的日语翻译、日本学研究以及日语教育等方面的人才。突出涉外领域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其开设的课程除了专业主干课程之外,这可以从外事翻译、经贸翻译等课程设置看出来。
3.广东高校日语专业商务方向分析
从上面的分类可以看出,广东的各个高校日语专业几乎都设有日本经济或者商务方向的课程,但是所占课程比例较低。都几乎把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这使得不论哪个级别大学的日语专业培养目标雷同,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商务”的解释显得不是非常的清晰,没有明确本校独特的商务内容的表述。有点“ 赶时髦,随大溜”的感觉。为改变这种情况,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优势资源,重新整合,丰富“a”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各校日语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界.1998(4).
[2]李爱文.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1(4).
[3]修刚.中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以专业日语教学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8(5).
[4]修刚,李运博.中国日语教育概览1[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吴明宇 (1971-),男,内蒙古人, 广东商学院副教授,日本国神户市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研究方向:中日经贸关系。
周媛(1974年6月-),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市人。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日本国神户大学综合人间学科博士,中日关系,日语教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