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虹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老师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县根据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倡导“教学相长、快乐课堂”教学理念,在全县的小学中高年级尝试“三环六步”教学模式。“三环”即“课前、课中、课后”,“六步”即“目标再现,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归纳小结”。其中,课前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完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策划,其首要工作就是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在备课时钻研教材、紧扣目标、精心编写的学与教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预习是贯彻课程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的需要,是高年级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三条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预习,就是自觉主动的学习。只有认真预习,才能发现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发现疑点。把预习过程中的疑点提出来和同学交流,就是合作交流。对于更多的疑点,自己搞不清楚,交由教师组织讨论,这也是合作学习,所以,预习能很好的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作为实验班级的老师,在实施“三环六步”教学模式中,依托一份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给了学生一个支点,引领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指点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威尼斯的小艇》是人教实验版小语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文句,展示了瑰丽的异国风情与小艇的独特作用。我依据本课内容、学情和课时目标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着重设计了以下四项内容:
一、了解背景
有些课文远离生活,或者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不相符,教学时需要借助背景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整理、内化,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如《威尼斯的小艇》备课时,我对学生做了前测,了解到学生喜欢旅游,但对异国风情知之甚少,这时,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课前搜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课前,我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导学案的课前先学,交流搜集资料了解到的信息。在学生有了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我补充放映了威尼斯的风光影片、图片。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大大缩短了与文本的距离。不仅了解了相关背景,拓展了知识,更化解了“课内理解文本,走进威尼斯的小艇”。
二、整体感知
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或问题应设在其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才会合适。让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字词,对课文有初步整体的感知。这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掌握主动权的起点。一般情况下整体感知包含以下几项内容:一读,让学生自读三至五遍以上;二圈,在读中圈出生字、新词、形近字、多音字、易错字;三查,把圈出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词典,课外资料,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四画,把课文中形象生动的词语和突出中心,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五思,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理清脉络。下面是《威尼斯的小艇》导学案中整体感知的内容:
此版块导学内容主要着眼于“字词理解积累,概括主要内容”。对于五年级学生,本课要学的生字词并不难,我根据学生预习情况,重点抓“哗笑、纵横交叉”中的“哗和叉”的读音;词语“小艇、船艄、船舱”中“艇、艄、舱”易写错字,指導该怎么写,书写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操纵自如”的意思,从音、形、意三个方面落实,提高识字效率。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于是我以抽查方式检查了学生能否准确、简洁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交流时适时点拨、总结概括方法。
课前预学,不仅让学生自学了知识,也学会了对自己负责,更让教师明确了教学起点,让师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的探究更深入、有效。
三、探究学习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运用深读课文,进行较高层次的自主阅读活动,捕捉课文细节和关键句段进行品味。导学案根据课文的中、难点和关键点设计导学内容,然后围绕导学内容进行互动式教学,切实解决问题。它尊重学生独特个性和经验阅历,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下面是《威尼斯的小艇》导学案探究学习内容:
四、迁移运用
感知也好,探究也好,最终的目的是运用。从运用出发,导学案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对阅读策略和方法的运用。旨在引导学生独立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展开阅读实践活动。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和阅读机会,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另一种是语言形式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特有的语言形式,领悟写作方法,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下面是《威尼斯的小艇》导学案中语言形式的运用:
迁移运用涵盖阅读与练笔,练笔呈现方式针对性强,体现层次。显示了学习梯度。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中导学案的实施,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物化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有效解决了常态教学下暴露出来的问题,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