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颖
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师智慧的导学与评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导”强调课堂上,教师采取恰当的方法,或利用问题,或抓住课堂生成,或者就孩子们的疑问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从中解疑、体悟、学知。而“评”应该说与“导”如影随行,相辅相成,它以情商的调动为主旨,辅助智育的发展。
“导评”的完美结合,让孩子们共同享受赏识所带来的快乐,激起乐学的思维,营造了孩子们期盼的温馨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们在文字、情感中徜徉,不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成长奠基。
一、预设中努力
“凡事预则立,不預则废”,教学也是如此。课前教师要涉猎相当多的内容充实自己,只有居高临下,才能势如破竹,灵活地驾驭课堂,妙语连珠,增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时效性。在备课中,我们既要做到备教材、教法等内容,又要重视“导评”环节的准备。课堂是动态的,生成是有时会出乎我们“备课”所料,因此我们要掌握小学生生活、学习的年龄特点,预设课堂生成,准备相关的“导与评”,粗方法,细情趣,减少课堂突发事件对课堂的干扰。
一般情况下,在环节过渡、重点疑难问题的设计、学生质疑的疏导等方面进行导评的考虑。
在教学《金色的秋天》时,我做了精美的课件,展示秋景的美丽,自认为孩子们一定会被吸引,表达欲望强烈,从而完成说话练习。但同组议课后,考虑到城市生活的孩子没有什么生活经历,对一些农作物可能不认识。因此在课件中添加了另一组画面(孩子们熟悉的)。在教学中,正如所料,很多孩子真的不知道玉米、高粱、棉花!我及时地切换了画面,才使课堂没有“冷场”,由于有所准备,很顺畅地导评过渡:孩子们,画面上的植物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最熟悉不过了,回家后向他们请教,回来讲给大家听好不好,不过这些肯定是你们的最爱……(相机展示另一组画面)由于预设和及时地调整,避免了尴尬,还给了孩子们校外实践调查的机会,真是一举两得呀。
二、“情”“趣”上耕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根据课文的特点,采取激趣、抓情法,会很快抓住孩子们的心,在交流、赏识中很快进入学境。如利用游戏,猜谜,试验,课本剧,谈话互动,歌曲营造氛围等形式,加以欣赏的评。
记得二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鸟路》,配着音乐我是这样进行导入的:(指名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你的朋友是——
生:我的好朋友是冯昊。
师:你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无话不说,亲密无间。
生:我的朋友是秦子晴。
师:你们互相帮助,形影不离。
生:我的朋友是刘硕。
师:你们真诚可爱,有错误直言指出,共同进步。这就是朋友,学习生活中的伙伴。今天我们来学习《鸟路》这篇课文,认识一位老奶奶,你们猜猜她的朋友是谁?这样的交流,学生既对“朋友”这一词在老师的述说中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引发了孩子们急切想知道鸟是怎么和老奶奶交上朋友的好奇心,给课文的学习定准了方向。
三、切入时“精准”
导评是什么?是穿珍珠的那条柔韧、光滑的绳线,把学生在知识海洋中捡拾的珍珠有选择的串联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的导评语能及时捕捉课堂的有效生成点,切入导学。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目标落实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可以说文字中处处有情,而升华情感的环节主旨就更为明确,抓住这个环节,用巧妙的导评结合,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美德的熏陶,情感的洗礼。这时的导评一定要做到联系文本内容,用精练词句链接学生真实的生活,才会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最后一份晚报》教学中,学生深入理解后,我这样进行了导评:
师: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走进了课文,也走进了小女孩纯真的心灵,她塞给作者一枚硬币帮她买晚报,为的是——
生:让妈妈早回家。
师:这一枚硬币让我们看到了小女孩的——
生:对妈妈的爱。
师:是呀,“鸦有反哺意,羊有跪乳恩”,爱不需要豪言壮语,不需要轰轰烈烈,爱在细微中(板书细微中奉献爱)。一个微笑,一个亲吻,一杯热茶,一次家务,一份小礼物……都是对父母最真切的爱!回忆父母为你做的一切,现在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那就把它写下来吧!
这之后,教室里出奇得静,孩子们一边沉浸在《感恩的心》的旋律中,一边写下了动情的话语。交流时,有的孩子竟然哭出了声,受她的影响,很多孩子的眼圈都红了。那一次我没有热情的夸赞,只是轻轻地抚摸了她的头,因为我也哽咽了……
小学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人生如花,语文如根。“读好书、写好字、做好文,为人生打好底色”。他强调了语文学习的重要。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的责任不是要把所有知识全部交给学生,而是要使学生爱好知识,主动求知。我们要用好“导评”这两朵课堂的“姐妹花”,让孩子在赏识评价中培养情商;在我们智慧的的导学里训练思维、快乐求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地学习,博采众长,用一份爱心与智慧“导”出精彩课堂,“评”出学生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