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成因

2015-07-04 07:40王秀萍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不良行为成因小学

王秀萍

【摘 要】学生在课堂中难免会出现不符合教学要求的行为。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管理、预防和处理是教师无法回避而且贯穿教学活动始终的重要活动。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预防不良行为的产生;要掌握处理不良行为的技巧,减小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农村;小学;不良行为;成因

学生课堂行为的管理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近十几年,在从事教育教学和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我一直感到,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管理、处理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是我们农村小学教师普遍感到棘手而又無法回避的问题,特别是许多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十分焦虑的问题。

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那些影响他人或自己学习效果的行为。我发现,我所在的学校,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如侵犯他人的行为、亲昵行为、分散别人注意的行为、冒目反抗权威的行为、冲突纷争行为;二是影响自身学习效果的行为,如注意力涣散的行为、学习态度不当的行为、退缩性行为、不能遵守时间的行为、缺乏独立性的行为。这些行为各有其具体表现,不仅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效果,还直接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教师处理不当,甚至会使教学活动被迫中断、无法正常逆行。

我是榆中县周前学校的一名教师,曾先后在农村小学从事教学工作十多年。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学生课堂行为的管理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据我了解,处理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是我周围的教师们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也是许多即将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们深感焦虑的问题。学生的课堂行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中难免会出现不符合教学要求的行为,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管理、预防和处理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是教师无法回避而且贯穿教学活动始终的重要活动方面。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预防不良行为的产生;要掌握处理不良行为的技巧,尽可能地减小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为此,我在总结本人及同事们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那些影响他人或自己学习效果的行为。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小镇,学生主要来自农民家庭,入学前未曾进入幼儿园的学生居大多数,独生子女占有一定比例,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表现得尤为突出。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如打骂、推撞、追逐、讥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低声私语、擅换座位、离座走动、传递纸条等亲昵行为,高声谈笑、冒怪声、敲桌椅、作滑稽表情、怪异动作等分散别人注意的行为,违反纪律、不服从管理、顶撞教师等冒目反抗权威的行为,恶意指责、互相攻击、彼此争斗等冲突纷争行为;二是影响自身学习效果的行为,如上课时凝神发呆、胡思乱想、心不在焉等注意力涣散的行为,作业胡涂乱写、草率完成或不能完成等学习态度不当的行为,胆小害羞、消极被动、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性行为,作业迟交或缺交、上课迟到等不能遵守时间的行为,过分依赖、寻求注意、寻求赞许、靠人鼓励、期待支持等缺乏独立性的行为。学生表现出的这些不良行为不仅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效果,有些行为还直接影响正常为教学秩序,如果教师处理不当,甚至会使教学活动被迫中断、无法正常进行。

学生的行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成因也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讲,有家庭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学校的因素;从学校的因素看,有课堂内部的因素,也有课堂外部的因素。本文重点分析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的课堂内部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更直接,并且也是教师可以直接或间接控制的。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性期望。教师在与学生的不断相互作用中不仅形成了有关学生学业方面的期望,同时也形成了有关每个学生课堂行为的定型期望。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对学生的第一印象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开始几节课上有过一两次不当行为的学生,很有可能会被教师看作有问题行为者,教师会不断地对他们进行“监控”,防止他们再出“乱子”。并且,他们的某些中性行为也会被教师看成是不当行为,并因此而受到指责;他们表现出的适当行为,教师则会视而不见。在我的同事中往往有这种情况:每当课堂中出现不良现象,教师便无意识地“扫视”“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在他们中间寻找“祸源”。教师的这种期望作为一种消极性刺激作用于学生,进而引起学生的消极性反映,像教师“期望”的那样,表现出不良行为。

教师的消极性管理方式。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对学生在课堂上转头讲话、不注意、不服从、干扰别人等问题非常敏感,我们常听到教师命令学生“坐好”、“转过来”、“安静”、“注意听讲”,如果学生不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师则予以指责,实际上这是一种消极性管理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只着眼于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忽视学生的适当行为,便会使部分学生无法以正当的方式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为了被注意,这些学生只好借助于不当行为。而教师消极性的管理方式正好使学生的这种不当行为得到强化。

教师的不当要求。在农村小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或要求过宽现象均有存在。有些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学生忙于应付,稍不留意置违反了规则,学生经常处于动辄得咎、处处受挫的状态,内心便会产生紧张与不满,并因无力达到教师的要求而对所有课堂规则采取漠视的态度;有些教师对学生要求太少,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使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或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有了充分的机会表现其不良行为,并且由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处理,课堂中便会出现“反抑制”效应,即由于榜样示范作用,其他学生会解除原有的“抑制”,表现出本来受到抑制的不良行为。

教师滥用惩罚手段。在农村小学,教师滥用惩罚手段的现象存在得较为普遍.有些教师动不动对学生施以斥责、罚站、罚课、停课,甚至施以体罚,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适得其反。惩罚具有示范的效力,教师过多使用惩罚,便在无意识中为学生提供了示范,使学生学会以否定性方式相互作用。并且,过多的惩罚还会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引发出更多的不良行为。

二、学生自身的因素

疲劳。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于学习活动,长时间的学习会使他们产生疲劳。在疲劳状态下,他们会表现出不符合教学要求的行为。

厌烦。教学内容太难太易,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令学生厌烦。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教学语言平淡,学生会感到厌烦,进而表现出不麦行为。

挫折。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在课堂中,如果学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得不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就会出现紧张、焦虑心理,产生失败的情绪体验,即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则会导致攻击行为和逆反心理的产生。

寻求注意与地位。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如果自己觉得无法从学习或正当活动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时,便有可能以不当行为来寻求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以取得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

学生课堂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课堂内部看,有教师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性期望,教师的消极性管理方式、不当要求,教师滥用惩罚都会引起学生的不良行为;学生自身的疲劳、厌烦、挫折感以及寻求注意与地位的心理也是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不良行为成因小学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