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佼佼
【摘 要】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结合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经验,探索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施路径:普及课外科技活动、建立课外科技基地、依托课外科技竞赛、完善课外科技支持、加强课外科技激励。
【关键词】课外科技;实施路径;创新能力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依据专业知识及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参与科技竞赛、项目申报、论文撰写、专利申请等实践教学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培养自主学习、刻苦钻研、团结协作意识,锻炼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经验,探索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施路径。
一、普及课外科技活动,营造课外科技氛围
学生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主体,使学生广泛的参与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并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首要目标。针对不同年级形成分层次的课外科技活动方案有助于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课外科技活动:针对低年级学生以课外科技入门活动为主,以学术讲座及经验分享的形式开展课外学术活动;针对高年级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课外科技活动,在科研中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并鼓励学生作为科研助手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去;在课外科技团队的组成上鼓励“横向组合”及“纵向组合”:“横向组合”指的是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组合,形成专业间的优势互补并形成思想碰撞,“纵向组合”指的是不同学历之间的组合,通过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组合进行科研,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更高层次的科研交流。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地组织开展普及性的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浓郁的课外科技活动氛围。
二、建立课外科技基地,扩展课外科技空间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除了需要大量的组织工作,还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基本的活动场所和仪器设备等,建立相对固定的课外科技活动基地能够为课外科技活动提供新的平台。课外科技活动基地分校内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包括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室,校外基地主要是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的与单位新业务、新技术相关的科技创新基地,学生可以结合单位的需要及自身的专业特长,通过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当时到基地单位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基地首先在空间上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科技活动指南、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课程,提高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其次,基地作为课外科技活动的长效运行的保障机制,降低了课外科技活动因资金或项目短缺而中断的风险,最后,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基地的方式能够培养和选拔一批能力强、有责任心、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三、依托课外科技竞赛,促进课外科技提升
依托分层竞赛体系,是推动课外科技成果与人才涌现的有效载体。目前各位竞赛基本分为国家-省级-校级三级竞赛体系:
(1)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竞赛体系;
(2)以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等为代表的省级竞赛体系;
(3)以校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创新实践项目等为代表的校级竞赛体系。
分层竞赛体系不仅为不同年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搭建了平台,使不同经历、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时通过各级的比赛促进了学生课外科技成果的积累及提升,产生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课外科技作品。
四、完善课外科技支持,保障课外科技质量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别于其他活动最重要的特征即专业性和学术性。由于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使得学生在从事课外科技活动时需要较长的摸索期才能符合学术规范,即使有好的想法和较高的热情, 也会出现“走弯路”或“走错路”的情况,可以通过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组成“评审团”为竞赛“把脉”,并鼓励热情极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指导团”,为课外科技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形成以学生会、学生科创中心为龙头的具体运作各项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运行队伍,负责具体实施各项活动,在通知发放、资料收集、组织答辩,经验交流等方面充分体现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主体性,为课外科技活动提供组织支持;学生社团是基于共同的兴趣而组合在一起的群体,这一群体中汇集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术,使得各个类型的学生有了充分交流的平台,本着“学术性、互动性、娱乐性”的原则, 在不同学生层面中开展内部交流及培训,为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基层支持。
五、加强课外科技激励,促进课外科技活力
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活力的有效手段。學生方面,对获奖学生在具备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评奖评优、推荐实习等机会;在教师方面,对于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与竞赛及申报项目的教师出台具体的奖励制度,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再予以额外的特别奖励,对特别优秀的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和业绩点、现金的奖励,并且将其作为教师聘任、职称晋升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这些激励政策,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各类课外科技活动的主动性,并增强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持续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华,王锁萍.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平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1)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3]任小龙,陈晏辉,李波.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4]风启龙.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活动体系建设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
[5]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