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梅
【摘 要】学生作业的批改是教师教学中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这项工作最能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然而传统批改作业方式体现的是教师主观意识下的粗糙判断。新课程标准下,进行作业评价,不应该进行简单的评鉴。灵活使用评语有效指导小学生思考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批改;策略
作业批改在教學中起到承上启下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许多教师只注重作业的布置,却忽视了作业的批改艺术,其实作业的批改艺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同事也能减轻老师的负担。因此,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新课程《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进行作业评价,不该只是简单的鉴定,而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到被人尊重和信任,体验到他人给予的支持和鼓励,体验到人与人的真诚相处,体验到个人价值和个人潜能的发挥。
一、“无声胜有声”——打造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
作业,不仅是师生间教学信息的相互反馈,而且是联系和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在作业中教师可以觉察到学生的思想和自主学习情况,从评语中学生也能领悟出教师对他是否关心、有信心和责任心。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作业评语加深师生情感的交流。尽可能把祝福、问候、关切、激励、真诚、信任之情化作甘甜的泉水,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起师生教与学的共鸣,达到教与学两者的和谐与统一。而把教师的评语搬上学生的作业本,就给师生的互动开启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二、“四两拨千斤”——开启学生的思维窗口
我曾经问过很多学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很喜欢老师留在作业本上的评语,拿到作业本最关心的就是老师对他们说了些什么。为什么寥寥几字却有如此巨大的魔力呢?那是因为老师在孩子们的心里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同时,学生阅读老师的作业评语也是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因此在作业评语中所使用的语言是有实际内容的,即:对某一个学生及其作业的具体情况所进行的分析或评价,很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效仿。所以在写作业评语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字词或句段,如:学到“加、油”这两个字时,我就在一个孩子的本子写上:加油!加油!学到“如果……就……”时,我写上:如果你能仔细一些,就更好了!等等。
可见,作业的评语不仅仅可以评价作业,而且能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语言。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用评语来点拨,引导纠错,开拓学生的思维,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你的观察真仔细,如果按顺序进行观察,会更有条理。”“再想想,还可以怎么比喻?”“写得真好,假如你是桃花儿,你会对春天说什么?”“燕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呀?”“春天来了,我们该做些什么呀?”“春天农民伯伯忙些什么呀?”
三、“润物细无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这对于孩子来说,尤其重要。一个心中充满爱的老师,一个懂得爱的老师,他对学生鼓励的话语就如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激扬起他们内心的潜力,增强学习自信心,成为他们学习动力的打气筒,永不停歇。而作业的评语可以使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学习实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多地获得自己寻求知识的方法,成为学会学习的主人。
如有一次在批改听写本时,我发现我班的李冬同学不是没花时间记生字,而是不知道生字构成的基本的组合规则。我便在评语中写下了以下的话:你写的字都有点像,但都不对。如果你能按照字的组成规则,就能写对了!他很勤奋,第二天就来询问我生字都有些什么组成规则。我很乐意地回答了他,并根据他平常的情况,跟他讲了学习语文还要注意一些什么方法,他高兴地回去了。之后的生字听写,他一次比一次做得好,后来基本上稳定在90分左右不会动摇。生字记住了,自信心加强了,再辅以正确的学习方法,成绩自然也就上来了。
可见,作业评语可以包括有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语言形式可以千变万化。这可以使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学,教师可以有的放矢,相机点拨辅导。通过这种自学和指导的有效配合,可以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作业评语不仅是师生间教学信息的相互反馈,还是师生间进行心灵“对话”的沟通平台,具有一种积极的情感魅力。它能“润物细无声”地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正确的引导和善意的鞭策。
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要指出的是,教师给予学生的评语如果过多过滥,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学生看多了也会觉得习惯化,久而久之,评语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一般来说,教师给每个学生的评语每周以1-2次为佳,让学生既看到优点,又能发现不足,得到全面的提高,就能使他们积极地、自信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当然,写好语文作业评语的要求还远远不止以上几点。我们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书面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