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顶 罗龙佩
【摘 要】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识字。“识字”是小学生的一个难关,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教给他们科学的识字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创新
识字是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识字教学质量关系到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很有必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进行有效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搭建教材与实际生活的桥梁,达到让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教学目标。
一、实施高效的识字教学方法
识字教学是个枯燥、抽象的过程,教师只有把识字过程变得具象、丰富,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易懂。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抽象的识字教学转化为具象的认知过程。例如教学“歪”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会意:因为“不正”所以就是“歪”。另外还有“两个木头”就是“林”,“三个木头”就是“森”,表示更多的树。从形声字入手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常见的偏旁判断字所代表的含义,例如:“木”字旁的字大多数与树木有关,像“松”“柏”“桦”;“三点水”旁的字多跟水有关,像“湖”“海”“河”等。还有可以用想象法加深学生的认字效率,例如:月亮加上太阳光线很足,就是“明”字。教学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生巧妙地理解每个字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记忆生字词。
二、从兴趣入手, 培养小学生识字的兴趣
1.培养小学生爱学习、爱看书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应告诉学生他们无时无刻都在使用语文,像说话、讲故事、回答老师的提问等。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学习语文会做很多有趣的事,比如认字、写字、讨论、读书、看图写作文等等。教师要在小学生一入学就鼓励他们多看书、多识字,并养成和父母晚上一同读书的好习惯。
2.积极开展识字比赛,树立竞争意识
对于新发下来的课本,小学生一定都非常感兴趣,拿到手中翻来覆去地看个不停。对于课文中认识的字大声地念起来,属于无意识识字,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个良好的机会,比如说“:某某同学认识的字可真多啊”或者是“这么难的字他居然都认识,真了不起!”目的是号召全班所有的同学都向这位同学学习,以他为学习的榜样。
3.让识字进入生活, 进行大语文教学
小学生不仅要在书本上学习新字,还要在生活中学习新字。语文教师要让小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去识字,比如看报纸、看图书都是认识新字的良好途径。在这里,我有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那就是把小学生认识的字在家长的帮助下制成一张一张的卡片,在课堂上,教师再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小學生的识字范围扩大了,而且减轻了小学生的作业负担,让识字的过程乐趣无穷。
4.使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工具越来越完善了,它可以优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小学生识字的兴趣。多媒体可以播放形象、生动、直观的识字课件,可以让小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去学习新字。这种方法符合小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注重多媒体识字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识字的兴趣。
三、字义记忆法
字义是对字(词)全面的解释、分析。记住生字,能运用汉字。字义有的一种或几种,对汉字做出了文字说明。根据字义又可以把生字可以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表示一个物体,人的一个动作等。不会的字义也可以查阅材料找出,都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具体到哪个字(词),也有很全面的解释。
走:是一个动词,表示一个物体的动作。两脚在地面上来回行走,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资料上解释: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山:是一个名词,表示一个事物。在地面拔地而起的部分,人可以在上面攀爬,植树造林。资料上解释:地面上由土、石形成的高耸的部分。
很好的记住字义,让学生更好的记忆,运用。同时满足初学者需要,也会积累一定的语言知识,学会更多的知识、更全面的知识。根据字义可以很容易的学会造句,当然为低年级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起一定的帮助作用。为以后写作、阅读也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四、结束语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识字方法,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研究和探索。同时,我们也要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从而使识字教学变得更加轻松、简单,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才能总结出一些快捷的、可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轻松地进行,并使学生得以在奇妙的汉字的世界里自在地遨游。
参考文献:
[1]金子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点滴谈[J].读与写,2010(02)
[2]綦昕.例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J].吉林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