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教育在影视赏析课中的渗透与运用探析

2015-07-04 02:03:51曾圆圆
双语学习·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系列小说改编的电影《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奥兰多》(Orlando)、《达洛卫夫人》(Mrs. Dalloway)等蕴含着丰富的性别文化,其中对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的分析和思考是在影视赏析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主题。本文以其改编电影为例,探讨在影视赏析课中社会性别教育的渗透与运用。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社会性别教育;影视赏析课

弗吉尼亚·伍尔夫系列小说改编的电影《到灯塔去》、《奥兰多》、《达洛卫夫人》蕴含着丰富的性别文化,影片对现存的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超越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的思路--“双性同体”,即消解霸权男性特质和依附顺从的女性特质,形成集理性与感性、果敢与温情于一体的性别气质。在赏析此类影片的过程中,性别思想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主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纳入社会性别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性别发展史,形成健全的性别观念,为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一、社会性别教育的内涵

社会性别教育是社会性别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与应用,它是指“教育人们更多地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去看‘自然的性别差异和分工中非自然的由社会结构性、文化性和制度性带来的性别歧视和性别霸权。”[1]简言之,社会性别教育是致力于性别平等、性别气质融合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消解现存的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解放霸权男性特质和依附无能的女性特质对男女两性全面发展的阻碍,从而促进两性的和谐发展,重建完整的“人”的概念。

二、社会性别教育在影视赏析课中渗透与运用的可行性

社会性别教育来自社会性别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而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女性主义的先驱,她的小说《到灯塔去》、《奥兰多》、《达洛卫夫人》蕴含着丰富的性别文化,分别于1983年、1992年、1997年改编成电影并搬上银幕。三部影片都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著,传达出深刻的性别主题,这为在影片赏析过程中渗透和进行社会性别教育提供了可能。

(一)对现存的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的思考

二元对立是人类把握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思維方式,物质/意识、主体/客体、理性/感性、精神/物质、阴/阳、男/女、黑/白、美/丑、善/恶、真/假……主体凌驾于客体,理性优越于感性,精神超越于物质,男性优越于女性,本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被阶级对立化为高低尊卑的不同层次。在性别制度方面,男人统治着社会和家庭,女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依附于男子而存在。两性在政治、经济、受教育等方面极不平等的权力造成了女性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不作为和缺席。

在西方启蒙主义的影响下,“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引起了人们对女性的权利和发展的关注,女性主义应运而生,在寻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女性主义和马克思都把解放的目光投向了对妇女的解放上。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就是男女之间的关系,消除男女之间的阶级对立是人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实现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女性主义哲学家波伏娃也认为男女之间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已经使男女两性异化出完全不同的性别气质,成为男女之间一切对抗和矛盾的根源,要建立起男女之间真诚的伙伴关系,实现两性的和谐相处,“男人和女人首先就必须依据并通过他们的自然差异,却毫不含糊地肯定他们的手足关系。”[2]

在电影《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奥兰多》中,作者深刻分析了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在《奥兰多》中男性性别与财富、名誉、地位、占有相连;而女性则是“思维成熟了些的幼童”,她们的“人生全部花费在自己孩子身上”,她们要“借由父亲或丈夫的帮助得以找寻自身的意义”。男性的强大和女性的弱小,男性拥有一切而女人连自己都无法主宰,主人公近四个世纪的经历勾画出了人类性别的历史。这种二元对立的性别文化衍生出男性的霸权意识和侵略意识,海外殖民、世界大战反复发生,不断打破世界的宁静。

在《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先生的刻板和拉姆齐夫人的温情形成明显的对比,拉姆齐夫人用爱、理解和同情团结着一家人,想极力满足儿子詹姆斯到海上灯塔去看看的愿望,但一向崇尚理性的拉姆齐先生以“明天会有风暴”粗暴地否定了儿子的憧憬,紧接着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多年后一家人重聚在海滨别墅,一起乘船去看灯塔时,拉姆齐夫人已经去世,詹姆斯终于圆了多年前的夙愿,但心中却无限伤悲,旧情旧景勾起的全是对拉姆齐夫人的怀念。詹姆斯童心的被挫同人们在战争中受的创伤一起映射出了以男性为代表的理性的巨大毁灭力量。

(二)对女性获得独立和自由的出路的思考

女性如何获得独立和自由是这些影片中探讨的另一重要主题。

在电影《达罗卫夫人》中,达罗卫夫人之所以在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后对自己毫无意义的生活心生倦意,是因为当时的妇女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独立的空间,只能是男人生活的附庸,她放弃了恋人彼得·沃尔什,选择了务实的理查德·达洛维,成为了上流社会的贵妇人,拥有了名望和财富,也就与当初纯真、有个性和有生气的少女克拉丽莎、与追求精神富足的生活理想彻底决裂了。在她光彩照人的贵妇式的生活背后,是空虚、无聊地为他人而活的卑微与渺小,当达罗卫夫人意识到这一点时,她不停地在思考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奥兰多》中,作者以1750年Society这个片断写出了主流社会对女性的看法,“(一个女人)如果没有父亲和丈夫就会迷失自己(she is lost)”,变成女性的奥兰多夫人初出社交界,就在人格上遭到一群诗人的侮辱,而后又因为是女性不具有独立的经济权,不能继续拥有自己的庄园,求婚被拒的大公犀利地指出奥兰多夫人的命运--“孤独且被剥夺了一切的老处女”。奥兰多夫人不愿妥协却又无路可走,只好发出“自然,自然,我是你的新娘,带我走”(Nature,Nature,I am your bride,take me.)的呼声。直到1928年新生这一篇章,奥兰多才成功写出自己的作品,成为一个不再为性别而迷惑的现代女性。

(三)超越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的途径

“双性同体” (Androgyny)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找到的超越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的道路。所谓“双性同体”是指将理性进取的男性特质和感性温情的女性特质融合在一起,形成集理性与感性、果敢与温情于一体的性别气质,既崇尚逻辑、理性,又关注自然和心灵,通过对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的消解,改变因男性霸权特质所导致的侵略、奴役、剥削和阶级,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达到用联合的方式去解决民族之间、种族之间的纷争和冲突,建立起一种新的、包容式的思维模式和社会秩序。

在《奥兰多》中,主人公奥兰多直接从一名男性变成女性,男性的奥兰多作为皇位继承人,身负历史和国家赋予一个男人的沉重枷锁,在正统的未婚妻和精灵般的爱人之间,他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真正的爱情,在投身诗歌创作被嘲笑以及在外交中看清政治的残酷后,他陷入沉沉昏睡中,醒来后他变成了女性,而女性在社交中遭遇的羞辱以及在经济上不能独立的现状使她更加迷惑。萨莉·波特导演巧妙地用五个片段映射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即在二元对立的社会制度中男性和女性的失败与顿挫。在“新生” 一幕中,现代职业女性奥兰多成为一名小说家,她经济独立,行为果断,一人抚养女儿,不依附于任何人而存在,一个拥有双性气质的完整的“人”终于在漫长的体认过程中重新建构起来。

三、社会性别教育在影视赏析课中渗透与运用的路径及目的

(一)通过在影片赏析过程中渗透社会性别教育,让学生了解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的来源及对人类全面发展造成的阻碍

贝蒂·弗里丹说过美国最丰富的、未经开发的智力资源就是妇女。《男性统治》一书中也论证了霸权男性特质对男性的损害。因此,在赏析性别文化丰富的课堂中,通过对影片主旨的探析和解读让学生重新审视现有的二元对立的性別制度,了解其对男性和女性全面发展所造成的阻碍。

(二)通过在影片赏析过程中渗透社会性别教育,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性别观念

在影视赏析课中,以性别文化丰富的影片作为范例,在赏析这一类电影时,引入社会性别理论,并运用性别分析方法解读影片,通过新旧观念对比、影片主旨探析、写观后感等方式对广大女生进行社会性别教育,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一是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争取实现全面发展。二是了解性别发展历史,避免中性化和男性化。与此同时,促使男生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一是了解社会文化对霸权男性气质的塑造及其影响;二是了解女性发展史,调整男尊女卑的刻板印象;三是形成集理性与感性、果敢与温情于一体的性别气质。

(三)通过在影片赏析过程中渗透社会性别教育,促进校园形成合谐的性别文化

在当今高校校园中,以性别为界限的二分现象处处可见,师范院校成为女生的学校,理工类学校成为男生的学校;外语、中文专业成为女生的专业,土木工程、城建、采矿、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科专业成为男生的专业,这样一种性别分层势必进一步固化现有的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造成更深刻的沟通困难和性别疏离。在以女生居多的师范类院校,常常可以看到男生的边缘化;在以男生居多的理工科专业,常常可以看到女生的无所适从。正因为这种以性别为界限的二分长期存在,适时纳入社会性别教育才显得更加重要。通过社会性别教育,提升学生的性别意识,反思性别刻板印象,主动践行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歧视,形成新的性别观念,让男女生在新的理解中,形成和谐的性别文化。

2011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妇女与教育”这一条目中规定:“实施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性别评估。在课程和教材相关指导机构中增加社会性别专家。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充分体现社会性别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3]国家对于现存的教育体系中对性别的盲视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因此各级各类教育从业人员,主动吸纳社会性别观念,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效促进性别公平责无旁贷,而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影视赏析过程中渗透和运用社会性别教育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王凤华,贺江平.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西蒙娜·德·波伏娃(法)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中国妇联新闻,人民网,http://acwf.people.com.

[3]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课题项目:

该论文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2014年院级一般课题《社会性别教育在影视赏析课中的渗透与运用研究》(HY14040108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曾圆圆:女,汉族,湖南祁阳人,现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老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和女性主义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弗吉尼亚伍尔夫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与伍尔夫相遇
读书(2015年3期)2015-09-10 07:22:44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1
空间构建视野下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2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
Virginia Woolf——A Creative Genius with Elegance and Yet Mad 弗吉尼亚?伍尔芙——优雅与疯癫集于一身的创作奇才
弗吉尼亚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