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俊
【摘要】本文以柴可夫斯基歌剧《黑桃皇后》及主人翁赫尔曼为分析对象,结合歌剧作者的作品特性、创作背景、主角性格及不同演绎者的表演分析,从全面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探究介绍。
【关键词】黑桃皇后;普希金;赫尔曼;柴可夫斯基
从世纪的跨越到时代的更替,人们对柴可夫斯基与他不朽作品的热爱,是不变的
——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肖斯坦科维奇
十九世纪,俄罗斯歌剧为世界音乐与戏剧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尤以柴可夫斯基的歌剧为其中之最。柴可夫斯基不同时期创作的《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玛捷帕》《意奥兰特》等作品,直到今日仍受到了数以百万计的歌剧迷地推崇。
19世纪初,俄罗斯歌剧经过众多作曲家的不懈努力后为俄罗斯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尤以格林卡成就最为突出。他的歌剧作品《伊万·苏萨宁》和《鲁斯米兰与柳德米拉》面世后促使俄罗斯歌剧向复杂和多元集合方向发展。柴可夫斯基继承格林卡歌剧思想并融合音乐心理学,发展出俄罗斯歌剧史上的一个新分支—抒情歌剧音乐。作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将他对人类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认识,渗透到他的音乐作品中,深刻反映了十九世纪俄罗斯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柴可夫斯基的艺术创作深刻反映了十九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文艺思想,他在写给朋友谢尔盖·塔涅耶夫的信中深刻反映出他对音乐情感性地理解。他说:“我一直想真实的,真诚的表达音乐,犹如音乐活着在诉说自己的故事一样,我也一直在选择可以创作的主题,可以温暖我,犹如热情的生活可以温暖我一样,所以我无法忍受瓦格纳式的主题,其中没有人性,没有人类的感情。”本文所探讨的作品《黑桃皇后》就是作曲家秉持此浪漫主义思想创作的伟大作品。作曲家在完成《黑桃皇后》后曾长期哀叹歌剧主角赫尔曼的命运,那么歌剧《黑桃皇后》的创作过程及剧中赫尔曼形象都如何呢?
柴可夫斯基在自己兄弟地建议下产生了创作《黑桃皇后》的浓厚兴趣。1890年柴可夫斯基来到佛罗伦萨开始了此部歌剧的创作,柴可夫斯基在创作《黑桃皇后》时前后仅用了44天时间,但却是他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此作诞生后,由指挥家爱德华·那不拉夫尼克于1890年12月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演并获得空前成功,并引起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
歌剧《黑桃皇后》与普希金原著存在明显区别。歌剧脚本出自于柴可夫斯基的兄弟玛吉斯特·以列维奇·柴可夫斯基之手,故事内容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改编,其中尤以唱词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为明显。歌剧的唱词,交代了原著中并没有的伯爵夫人孙女的来历;删除了原著中关于丽莎的德国血统的描述;简省了原著中对伯爵先生地描写。在人物性格方面,普希金原著塑造的赫尔曼形象是彻头彻尾的冰冷、自私、工于心计,渴望财富的年轻人。但是,在歌剧《黑桃皇后》中赫尔曼是一位内心充满自卑和矛盾的主角。
《黑桃皇后》由3幕7个场景组成,赫尔曼在第一幕歌剧中演唱《我不知道她的名字》表达了自己对第一次见面的丽莎的热烈爱慕之情。在第二幕中,赫尔曼为了抢夺伯爵夫人的三张扑克牌的秘密,不幸误杀伯爵夫人而唱的《原谅我 造物者》。第三幕中赫尔曼因输掉赌局而在自杀前演唱的《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游戏!》。此节,赫尔曼以咏叹调吟唱了“人生就是赌博!善与恶都是一样,只是说给姑娘听的故事……”。他唱出了被命运戏弄的悲凉与哀伤,唱出了自己命运的归宿,也唱出了对不公时代的控诉
歌剧《黑桃皇后》中赫尔曼属于戏剧男高音,是此剧中最能表现戏剧性场面的声音,因此,在演唱柴可夫斯基《黑桃皇后》时需要一个无可挑剔的表演者来表现赫尔曼一系列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活动,同时也需要演唱家用高超的技术和耐力横穿七场场景。尽管存在各种困难,但是不同时期还是有许多著名演唱家完美阐释赫尔曼这一经典形象。第一个出演赫尔曼角色的是俄罗斯著名歌唱家尼克拉·尼克拉维奇·芬格涅拉。这位歌唱家在演唱歌剧的时候能够运用宏大而具穿透力的声音诠释角色,在尼克拉第一次演绎赫尔曼时柴可夫斯基也参与了排练。对于尼克拉的闡释,曾经有音乐评论家认为:“ 作为俄罗斯新写实派的演员,用明亮而富有激情的声音诠释主角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在每一个咏叹调中都充溢着迷人的柔软性和诚意,他的表现力、细腻的表达、细微之处的表现都征服了观众。”
柴可夫斯基塑造的赫尔曼形象复杂而典型,而各时期歌剧表演艺术家对赫尔曼形象的诠释也从各个角度丰富了他的存在方式。他们不仅诠释人物原有内涵而且能紧跟时代精神,无限丰富这一角色的各个维度,让不同时代的人们能够理解他,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柴可夫斯基对赫尔曼形象的诠释,涉及到人性最深处的隐秘心理,具有丰富的哲理性和启发性。在中国,歌剧艺术并不如国外流行,但是《黑桃皇后》这样的经典作品,还是值得国人欣赏和认识的。本文简述了《黑桃皇后》歌剧及主人翁赫尔曼形象的相关内容,对人们认识这部作品具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