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乐分析

2015-07-04 22:11:33易为
北方音乐 2015年19期
关键词:门德尔松音乐分析

【摘要】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代表作的《六首无词歌》(Op.30 No6.),创作于1834年,其中的第六首《威尼斯船歌》引入了一种令人愉快的宁静,而在低音声部保持着细致而优雅的摇摆运动1,是浪漫主义时期不可多得的作品。本文试图从音乐构成的诸方面,包括:结构、织体、和声、旋律动机分析展现作曲家细腻的音乐处理与丰富的内心世界。

【關键词】音乐分析;门德尔松;无词歌;威尼斯船歌;单二部曲式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是西方古典音乐早期浪漫主义乐派的德国作曲家之一。门德尔松以其优美精致、令人舒适、有节制、旋律悠扬、毫无瑕疵的音乐风格出现在欧洲乐坛1。在门德尔松的所有作品中,无疑《无词歌》是其中最富于其个人风格特色的作品。1833年,在游历了意大利、法国、英格兰和苏格兰之后,门德尔松来到了莱比锡,并担任为其5年的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指挥。就是在到任后的不久(1834年),门德尔松创作了《六首无词歌》(Op.30),这也是其大型曲集《无词歌》的第二集。从艺术风格与体裁上讲,无词歌是一种主调音乐风格的富裕的富于歌唱性的器乐小曲,是门德尔松专门创造的一类短小、抒情的钢琴作品体裁2。以下所分析的作品《威尼斯船歌》是门德尔松在创作时就已经附加上标题的一首抒情作品3。

《威尼斯船歌》,为带再现发展型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二乐段的中段为发展中段,并且有引子与尾声。全曲结构如下表所示:

部分 引子 第一乐段 中段:二段1句 连接句 再现:二段2句 尾声

乐句 (V) A+A' B (IV) A' (I)

小节 1-6 7-14,15-21 22-30 31-36 37-43 44-55

调性 #f和声小调 离调:#f-A-#C #f:IV #f和声

小调 #f:补充

该作品引子部分以平稳宁静的分解和弦呈现,并在此后通贯整首作品。在以弱的力度下,尽管引子部分的和声背景是主持续,旋律以强的对比奏出#f和声小调的第vii级与第ii级音,在主持续的背影下,又有属和弦为经过和弦穿插其间,营造出属准备的效果。引子第3-4小节出现的属和弦长音,似船桨轻轻划入水中荡开的涟漪,又似作曲家欲言又止,在平静的和声背景中以弱-强的力度对比将安静与动荡融合统一。

第一部分为两乐句守调平行乐段。第一乐句分可分为4+4的周期结构,和声延续引子部分主持续的风格,以带K46的半终止结束(V7-I-K46-V6);并以#f和声小调主和弦音为旋律构架,在宏观上,形成I-V的正格进行;第二乐句为平行乐句,同头变尾,以完全终止结束在主音#f上,在和声上保持一贯的主持续,只在乐句尾部运用K46-V7-I的终止式。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为发展中段,和声织体保持一贯的分解样式。材料素材来自于第一乐句的动机型节奏与旋律上升的走向,而从乐句的宏观对比上,发展中段的整体旋律上升趋向与第一乐段乐句宏观形态是一致的。发展中段在材料上不仅仅需要衔接发展第一乐段的材料,在情绪上则需要进一步的、有节制的对比。作曲家运用动机上行模进的办法,在和声织体与旋律宏观走向不变的情况下,运用三次离调模进将乐曲推向高潮。

同时发展中段与再现部分之间有着一个6小节的连接乐句,从乐曲布局上看,连接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再现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高潮之后的回落。作曲家以PP力度在高音区以颤音的方式呈现出主调属音#C,长音持续2小节之后,以八分音符的音阶级进下行过渡到再现部分。这一6小节的连接句的和声与旋律集中体现出早期浪漫派求新的愿景:旋律以属音准备出现,和声以IV和弦组(即:下属和弦组)的进行为准备。

最后,作者补充了一个16小节的尾声:尾声部分可分为4+4+4的三个小片段,以主持续为主的低音背景上,构建出V-I的和声背景,旋律骨架以VII-I的小二度稳定导向的终止形式做出重复。最后以主和弦的下行分解结束。尾声的主和弦下行分解结束,与引子部分属和弦上行分解恰恰构成一个宏观上的V-I的进行。这似乎是作者巧妙的安排,使得整首短小作品呈现出宏观统一、微观对比的完整形式。

综上分析,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体现其独特的曲式构架与创作思路:

第一,作品在宏观上体现出欧洲古典音乐写作的共性原则,如上述引子部分V和弦上行呈现与尾声部分I和弦下行结束,在宏观上形成V-I的正格进行;又如两个部分中乐句的骨干音走向的一致性等;

第二,该作品中对描写宁静、和谐的情绪所大量使用的主和弦静止和声(主持续)的形态完全符合其所要表达的内容,而通过运用离调等手法在有限的情绪起伏下表现出宁谧中的波动,从美学与技术的层面上说都是一个精致的作品;

第三,下属和弦作为主题再现前的准备,对于当时的欧洲古典音乐创作来说完全是一种创新性的做法,为后世浪漫主义作曲家所效仿与大力发展。

总之,无论从创作技术、审美意蕴上讲,该作代表了早期浪漫主义的音乐创作特征,以门德尔松钢琴曲集《无词歌》为代表的抒情性钢琴小品所体现出的清新、自然、柔和、优美的特点也成为欧洲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注脚。

参考文献

[1]菲尔·G·古尔丁 著、斐边 等 译:《古典作曲家排行榜:古典音乐入门》,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273页.

[2]王凤岐 编:《简明音乐小词典》,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第274页.

[3] 钱亦平 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52页.

作者简介:易为(1986—),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现任教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基本乐科、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分析学。

猜你喜欢
门德尔松音乐分析
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创作思想分析
牡丹(2019年23期)2019-09-18 10:30:40
门德尔松音乐作品创作风格浅析
戏剧之家(2018年33期)2018-11-14 08:02:49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四)
琴童(2017年4期)2017-06-14 00:27:31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二)
琴童(2017年2期)2017-04-05 01:40:03
门德尔松的诚实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08:45:36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dumka》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48:50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艺术评鉴(2016年15期)2016-11-29 09:44:50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