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语文是一门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科,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之于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一要重视“读”和“背”,方法是教师范读,师生齐读,学生默读和朗读。二要重视翻译,方法是借助资料,字句落实,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三要作些美的挖掘。方法是以古论今,知人论世,以古论古,四要拓展延伸,陶冶美好情操。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新课改的旗帜下,迎来文言文教学的春天。
【关键词】新课改;文言文教学;传统;方法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科,尤其是文言文,它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记录着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特点,而且担负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与现实的重任。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开展新课程的改革,在此过程中,一些新的问题也不断地出现,其中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尤为严重。深入地反思语文教育的传统,对于更好地开展文言文教学课程改革,进而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客观地说,我国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对于形成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产生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代“新语文教育”领军人物、语文特级教师韩军指出,正是文言文的教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和大师,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而白话是一种历史极短的语言;文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而白话自“五四”以来,诞生至今不过百年,白话基本源自文言,其基本语汇几乎依附或脱胎于文言,白话的辞章文法也没有超脱文言:文言与白话的关系是母与子、本与末的关系。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是母语教育,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有三:一是“读”字当先,熟读成诵。教师领读,学生反复诵读,直至熟练背诵。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前人名作以及相关注释全都背过,积累十分丰厚。二是:“讲”字当头,析理透彻。分析词义句意,典故出处,内容层次,篇章大意,写作特点。关联引申,直至养德修身齐家治国,往往抓住一点,极力发挥。三是“论”字压轴,质疑解难。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以致用。论人论世,论事论史。
毋庸置疑,文言文教学之于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时至今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被横加指责,多为诟病。当前的中学文言文教育不容乐观。一方面,许多教育者对古代的教育方式缺乏理性的分析和总结,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误读。大多数人认为:课堂上老师逐句翻译,学生逐字逐句地记,教师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零散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少了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是颇感枯燥乏味。另一方面,由于新教育理论的兴起,又使一部分教师急于抛弃传统,主张推倒重来。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对于纵向的民族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和传统经验所知甚少,而对于当代横向的教育新思想新观念比较感兴趣,他们往往形成一种“潜意识”,认为現代的即为科学的,因其科学,故而乐于接受。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和“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必然导致母语教学固有的本色失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淡化甚至退转。加以许多教师本身对文言文教育的厌乏,甚而提出了取消中学文言文教育的怪论。
针对这种论调,我们认为今天的语文教学无论融进多少现代的因素或者吸纳多少外来文化的因子,都无法抛开古代语文教育的传统而另起炉灶。对此,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几千年来中国人教学中国语文,并世世代代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那些做法,虽然不可避免地也蒙上了一些旧时代的尘埃,但肯定有许多与汉字、汉语的学习规律相谐相融的地方。
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价值取向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读懂浅易文言文;体会文言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学好文言文既是积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现实中学生学以致用的需要。
其实,时人是不反对“读”和“背”的,“读”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①教师范读,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不能使用普通话,仍要按古字音认读,还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需要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范读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好的范读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师生齐读,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往往会因为生僻字过多、读不准节奏、看不懂文意退却,教师大声诵读,学生同步小声诵读,在读的时候,要抠紧字词认读,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师生齐读,学生读错了,可以及时纠正过来;学生读对了,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效果极好。③学生默读,借助注释初步研读。重视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研读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④学生朗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教者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这样经过了“读”之后,辅以背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文言文教学实用的好方法,语文界要求的很多了。
接下来的关键步骤是翻译,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读懂浅易文言文”。“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这个表述好理解,“读懂浅易文言文”就有点模糊了,关键是“懂”,不能准确翻译,只知道大致意思,甚至于望文生义是算不上“读懂”的,特别是高中阶段,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实际是准确理解并翻译。这一环节极为重要,但又十分无奈。串讲是传统的做法,被时人反复责难,事实上效果确实不佳。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翻译资料学生几乎人手一本。老师的串讲往往令人生厌,但要是对照翻译资料读下来,学生的翻译能力又上不去。为什么?因为翻译资料以意译为主,随意增减信息的情况很严重。学生学了,谈不上准确理解,事实上没“读懂”。有的教师认为:“教师切忌对学生要求过死,只要学生译文符合文意,字句有些出入也不必修改订正,学生可以任意发挥,才能真正学到译文的本领,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种认识是不足取的。笔者的经验是:借助资料,字句落实,小组合作,教师指导。学生手中有资料,就让他大大方方地用,但是要做到逐字逐句,准确落实。删去资料中随意增加的信息(除非是省略句,一般不能增加信息),补充资料中随意删减的信息(虚词可删减,实词一般不能删去);是特殊句的要按照现代汉语翻译,不是特殊句的不能翻译成特殊句。四人一组,共同研究,相互提示,相互纠正;教师巡回指导,解难答疑。这样做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用可以让教师摆脱尴尬的局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落实“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读懂浅易文言文”的新课程目标。当然,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六字真言,即:对、换、留、删、补、调。每个语文教师耳熟能详,此处不再赘述。
文言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文本上,学会字词句是基础,学会品位、鉴赏文言文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所以文本教读之后,适当地对文章内容作些美的挖掘,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认识,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充盈着一种审美愉悦。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之二是:“体会文言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谈古论今是挖掘“美”的常用手法。常言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人说的“古语”,我们大可今人今看,也让学生自由说说他们学完文章后的感想,给学生的思维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学生在古今对照中碰撞出来的思想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深度有了,宽度也有了。学生在无形中也学会了用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知人论世”是挖掘(下转266页)(上接267页)“美”的常用法寶。文学批评有句术语叫“知人论世”,意思就是学习文学作品,必须先了解这部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很多文言文都涉及到典型的人物形象,比如善于讽谏的齐国邹忌,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豪迈豁达的文学大师苏轼……这些形象都以他们超凡的人格魅力散发着强烈的光芒。教师让学生鉴赏这些形象,谈谈对他们的认识,可以使他们更好的认识那个时代,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在繁密的古文字中蕴藏的古今人类共有的情感。以古论古是挖掘“美”的常用手段,历史上的某个典故、某个人物有时不只出现在一篇作品中,稍加留心,便会发现在其它作品中也能觅到他们的踪迹。《鸿门宴》一文,以项羽最为典型,也最有争议。搜集有关项羽的材料,像项羽的《垓下歌》、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让学生品读、分析,既使学生全面认识了项羽,也使他们领悟了诗词的魅力。
文本教读是基础,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基础知识的能力,为阅读课外文言文做好铺垫;拓展延伸是升华,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评价的能力,对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精华、陶冶美好情操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无论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了多少现代化的发展,都无法抛开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另辟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存空间。我们只有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重视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才能在新课改的旗帜下,迎来文言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白明旺.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12期
[2]黄宗贤,林凯,陈庆华.试析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文言文教学,11-01-03
[3]《新课程标准》.
[4]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7月
[5]曾亚.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